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Discuz! Board1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93|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容海色Ⅱ”云南油画家青海采风创作展

[复制链接]

3408

主题

2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854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7-21 13:22:4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展览时间:2016-07-29 - 2016-08-13
开幕时间:2016-07-29 15:00
展览城市:云南 - 昆明
展览地点:创库艺术中心  
策 展 人:张光华
主办单位:云南大唐瓦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云南文达画廊
承办单位:创库艺术中心 广基地产 《昆明航空》杂志社 西檬国际传媒 云南炫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DAS 大森设计 净雅画廊 凡朴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昆明广播电视台《盛世典藏》栏目 景森设计股份 井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参展人员:毛旭辉 唐志冈 曾晓峰 李季 陈流 段玉海 白实 陈群杰 高翔 亚丽 陈玲洁 张珂 苏晓旺 荀贵品 刘仁仙 金志强 张志明 郭仁海 张建林 张红兵  
展览备注:
出品人:朱光荣 张蕾
展览总监:祝巍 赵明明
展览执行:李淼淼
展览助理:郑虹 黄丽蓉 冉书圯 王旭
学术支持机构:云南油画学会 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云南开明画院 昆明市风景画学会
媒体支持:雅昌艺术网 99艺术网 卓克艺术网 艺术国际网 网 中新网 新浪网 腾讯网 搜狐网 云南广播电视台 昆明广播电视台 云南网 云南信息港 春城晚报 都市时报 精品消费报 文艺云南 KM7 可见 食尚云南




展览介绍

“天容海色II——云南油画家青海采风创作展”暨“创库艺术中心挂牌首展”,将于7月29日下午3:00在书林街创库艺术中心开幕。

书林街“创库艺术中心”是广基地产在原书林街昆明橡胶厂基础上设计改造的文化艺术园区。此次,由云南大唐瓦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文达画廊牵手,联合创库艺术中心、广基地产、《昆明航空》杂志社、西檬国际传媒、云南炫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DAS) 大森设计机构 、净雅画廊 、凡朴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昆明广播电视台《盛世典藏》栏目、景森设计股份、井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机构,共同推出“天容海色II——云南油画家青海采风创作展”,并合力祝贺书林街“创库艺术中心”正式挂牌,助力昆明的文化艺术社区建设。

2015年9月,云南大唐瓦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云南文达画廊邀请毛旭辉、唐志冈、曾晓峰、李季、段玉海、陈流、白实、亚丽、陈群杰、金志强、张志明、高翔、陈玲洁、郭仁海、张建林、荀贵品、张红兵、张珂、苏晓旺、刘仁仙共20位云南油画家赴青海进行采风创作活动,以人文历史和宗教文化为主线,领略青藏高原辽阔、苍茫、旷远的自然生态。青海的美丽是旷古游思,是放空杂念的神往。青海最富有的是亘古不变的信仰,红色的僧侣用虔诚吟唱佛经,就像黑色的牦牛用生命舐吻广袤的草原。彳亍于红檐白墙的庙巷,仿若穿越于前世今生的轮回。青海采风创作采风性的策划初衷即是希望通过艺术家的感悟,用艺术的视角去发现和创造不一样的生命纬度,丰富风景绘画中的时空语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08

主题

2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854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7-21 13:22:59 | 只看该作者




云南的画家们一直保持写生的传统,有丰富的风景绘画经验,也一再讨论写生或风景画的更多可能性,其讨论的重点在于写生或风景绘画是否能够创造新的形式语言。主办方希望通过此次活动,有助于艺术家们在这种新鲜的水土风情中,更进一步丰富关于艺术语言的认知和创造。此次青海采风选择了行游为主,速写、拍摄为辅,归后创作的方式,给艺术家充沛的时间去品味、思考、创作。这也是最近几年流行的大多数旅游式写生活动不具备的品质。在回昆之后的几个月里,艺术家们沉淀下来创作出了近百幅艺术作品,相信这将会带给观众更多新鲜的视觉体验。

展览期间免费开放,欢迎热爱艺术的朋友们前来参观交流。





青海行记 追寻初心

文/张光华

每次与文达画廊合作总有些欣喜,尽管这几年在云南由各方组织的他乡写生活动接踵而至,然而论策划之精心,技术之先进,首屈一指者非文达画廊莫属。2014年暑夏的“天容海色•曲水流觞:云南油画家海南创作行”,在三亚召开研讨会,回昆后分别为13位参与艺术家组织专场专题分享会,并邀请专业嘉宾进行对话,与现场观众积极互动。所有分享专题被记录整理,编辑成册,集结成一本有问题、有思辨、有共鸣的精美画册。2015年金秋的“天容海色Ⅱ:云南油画家青海采风创作行”,邀请专业影视公司对采风出行、回昆创作进行全程拍摄、访谈、录制,从近千张图片、近百小时的照片、影像、录音中剪辑出一部几十分钟的高清纪录片。从静态储存到动态再现,这种专业影像全程实录的方式,在云南艺术活动发展历程中尚属第一次,这是云南画廊业在策划技术上的创新。两次活动的受邀艺术家队伍,年龄阅历跨度比较大,从出生于1950S到1980S,视角差异性大,表现手法丰富,带给观众更多新鲜体验。不仅体现出文达画廊对年青画家的提携,也体现出着眼于未来的规划。





2015年9月,西北部高原已进入严寒天气,对于常年生活在云南的艺术家而言,是比较残酷的气候条件,为何大家还有如此激昂的情绪前往采风?正是因为这种新鲜的水土风情会带给我们新的视觉认知和思考维度。当然,这类短期采风,总会有认识浮浅的弊病,甚至等离开后很久才会在不断回忆中发现真正的触动。也正因此,此次青海采风选择了行游为主,速写、拍摄为辅,归后创作的方式,给艺术家充沛的时间去品味、思考、创作。这也是最近几年流行的大多数旅游式写生活动不具备的品质。

青海七日采风,行进的是一条人文地理路线,以青海西部的人文历史为主线,同时领略青海丰富多变的地质地貌。此行中的多数画家是第一次到藏区,第一次这么真切地体验到宗教在平凡个体生命中的神圣崇高,也是第一次看到满原满坡的牦牛悠悠然嚼着牧草,第一次闻到藏族汉子袍袖上的酥油味……牲口交易集市、清真屠宰场、瓜果祭、射箭大会、黄河大峡谷、褶皱断块山、坎布拉丹霞地貌国家森林公园、隆务大寺、郭麻日寺、吾屯上寺、吾屯下寺、塔尔寺、转经筒、僧侣闭关出关、热贡艺术、唐卡、矿石颜料、青海湖、蒙古包、套马杆、酥油茶、牦牛酸奶、黑枸杞、天山雪菊、东关清真大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08

主题

2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8542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7-21 13:47:25 | 只看该作者




种种好奇,流连忘返。如果说云南的美丽是丰富多变,青海的美丽就是旷古游思,云南是填满记忆的地方,而青海是放空杂念的神往。云南最不缺走马观花的景点,而青海最富有的是亘古不变的信仰,红色的僧侣用虔诚吟唱佛经,就像黑色的牦牛用生命舐吻广袤的草原。彳亍于红檐白墙的庙巷,仿若穿越于前世今生的轮回。那一刻,没有杂念。
我曾在海南写生创作展览中说过,云南画家通常都有保持写生的习惯,有丰富的风景绘画经验,也一再讨论写生或风景画的更多可能性,其讨论的重点在于写生或风景绘画是否能够创造新的形式语言;写生或风景画如何介入当代社会问题的阐述?诚然,有画廊或其他专业服务团队组织安排的写生旅途往往是快乐的,写生可以为画家认识和了解社会储备更多素材,然而我们不得不直面“套路化”和“肤浅化”的考验。套路化即对着风景画习以为常的套路,肤浅化即为写生而写生,不提炼,不融入。这是借鉴有半世写生创作经验的姚钟华先生的观点。一旦放弃了或根本不考虑语言创新和问题介入,那么写生就形同“到此一游”的信手涂鸦,最多也只是比较认真的画了一张明信片。又一重欣喜在于,参加此次青海写生的画家大都实现了“自由”“随缘”而“发生变化”的创作,这里借用的是曾晓峰先生的一句话:“其实作品应该是自由的,随缘的,发生什么样的结果,我不知道。”这是多么浪漫的一种创作境界,然而真实的创作过程是艰辛的,没有事先的思虑,哪有如期而至的惊喜?




这些惊喜或许只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一些沿途收集来的“元素”,并未改变一贯的表达手法,但却给创作者提供某种前所未有的冲动,经得起沉淀和继续研究的冲动,或许它就是我们在苦苦追寻的,帮助我们实现超越的那一点“灵犀”。正如青海高原的远阔、荒寂,帮助亚丽女士更好地感知文人山水中的空间意韵,在画面中实现淡薄浅岚,亘自旷远;汽车不停穿梭于草川苍野的印象,给曾晓峰先生的画面带来前所未有的空间宽度,也带来精神的宽度;在神圣的寺庙脚下,高尚的人更谦卑,忏悔的人更真诚,宗教引领生命找到新生的起点,李季先生的作品也似了悟一切,透净的色彩中,生命扬起无畏的风帆;青海湖边的沙丘在游人的嬉闹中更加寂寥,蜃楼中映出的宝蓝湖水和柏油马路,让眼前的存在变得对立突兀,段玉海先生一直找寻的荒诞不经与玩世不恭,在这里得以升华……




我很喜欢艺术大师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的一句箴言:“如果绘画从精神开始,颜色从感觉开始,一个人就必须以画画培养精神,并能够将颜色引导进入精神的小道……”这样一来,精神可以通过绘画这项具体工作得以培养,并且使精神走向具体,多了时时检视的机会,精神也会因为感觉的不断变化而越发饱满。绘画是一种表达的动机,颜色、线条、构图、情节成为表达的途径,新的“元素”注入有助于重新培养精神,如果无动于衷,绘画的动机可能死亡了,精神也将枯萎。所以,大家抱着动机去写生,抱着动机去搜寻,这是积极的精神呈现,无论唤起什么样的感觉,都是有意义的挑战。张珂先生的“屠宰场”沉浸在血红的残酷美中,刘仁仙先生的“经幡”把青海的空气点缀的五颜六色,荀贵品先生的“童年”缅伏于神话传说和信仰的维度,陈玲洁女士的“白露”不见寒雨见丰收……青海采风的每位艺术家都有不一样的触动,进入不一样的感觉叙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msenz Inc.    

GMT+8, 2024-5-7 14:50 , Processed in 0.857487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