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全忠,又名瑞生、全中,1944年生于河南宝丰。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附中,继入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
1969年毕业。1970年在陕西省群众艺术馆工作。1981年陕西国画院成立,任专职画家,副院长。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陕西分会常务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家画院研究员,陕西省文史馆馆员,西安美术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客座教授。
艺术活动
郭全忠多次参加大型美展并获奖,以及在国内外举办个人展览。曾获第五届全国美展二等奖,第九届和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1997年被文联评为“画百杰”。2007年获“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造型艺术奖”。2000年被文化部、美协聘为 “百年画大展”艺委会委员。1985年访问香港;1987、2000两度出访日本;1992年出访新加坡;1994年出访美国。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等多个新闻媒体对郭全忠均有专题报道。
艺术特点
郭全忠在西安美院上学时,曾遵循一体化的模式画过“英雄形象”。新时期以来,他一直在探索刻画农民形象的新途径,其一是追求真实,二是追求笔墨表现。求真实就要抛弃一体化“英雄形象”的虚假和粉饰,在表现农民形象真实性的同时,表现画家自己情志的真实。求笔墨表现就要改变以往只重“好看”造型而轻视画特色的倾向,充分发挥笔墨的作用,并创造自己的笔墨个性。这两方面的追求,表明郭全忠人物画的拨乱反正特性,也表明他选择了一条推进人物画衍进的大道。
获“吴作人”奖
2007年,郭全忠喜获以已故美协主席吴作人名字命名的“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造型艺术奖”。该奖被国内学术界誉为
是目前国内各类评奖中学术含量最高的奖项之一,在获奖的三位画家中,郭全忠是唯一一位画画家。
辞:“郭全忠立足于黄河流域乡村大地的真实生活,数十年如一日表现农民的生存状态,探索水墨人物画的笔墨新形态,成为当代水墨人物画的杰出代表。”
郭全忠获得这个大奖是当之无愧的。该奖颁奖辞这样说的:他立足于黄河流域乡村大地的真实生活,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这样认为:郭全忠在画领域得到这个奖项,我觉得是当之无愧的。因为郭全忠几十年来,他的最大的特点是,沉住气,扎下根,用非常朴素的情怀去关照普通的生活和普通的老百姓。
郭全忠说,获得这个奖,很高兴,证明我这一辈子没有白干,我用自己的全部努力,获得了学术圈的认可。
其实,早在1979年,他的《万语千言》就获得了第五届全国美展二等奖,该作品被美术馆收藏;1999年,《选村官》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2004年,《自习》再次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郭全忠获得的奖项之高、之多在全国美术界都不多见。
在取得得了这么大的成就后,郭全忠的心态还是十分平和,不浮躁张扬,视功名利禄为过往烟云。他说,必须让自己沉下去,潜心创作,才能有所作为,有所贡献。他正排除一切干扰,精心创作巨幅国画《南
泥湾记忆》。 在他的画室,我们看到这幅2.2米×5.6米的画作占据了画室的整整一面墙。这幅画将于5月底完成,6月裱装送京。《南泥湾记忆》是专为由国家文化部、财政部联合组织实施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创作的, 全国共有100名美术家入选,陕西省有4人,创作形式有国画 、油画和雕塑,其全部作品由美术馆、国家博物院收藏。
郭全忠认为获奖不仅仅是个人的事,而是陕西的荣誉。能为陕西画坛争光,他感到非常骄傲与自豪。
画家自述
百年来,画的发展道路就是摸索走向现代之路,七十年代以前的西方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引进,八十年代西方现代派的长驱直入,都同样具备着我国政治变革的需要而通过引进它山之玉冲撞我国已有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时至今日,我们可以说,走完了一个全过程,或者说付够了学费。随着政治、经济的真正觉醒,建设式的社会主义,艺术象其它领域一样,真正自觉地使当代艺术走向现代之路,使其和现代文明相适应。
两点认识
西方现代派,既是现代文明的一部分,更是西方文化发展的一部分,模仿式的“创新”,不是艺术真正意义的变革。尤其那些抽其骨而图其表的创新,所面临的困境和尴尬就是证明,不承认母体,也必然不被母体所承认,其结局是最大的悲剧。
·传统绘画是乃至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但几代人漫长时期的关心吸收外来文化,使我们忽视、淡忘了它,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和我们已经有一定距离的文化传统,学习继承传统也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仅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使其成为现代文明的一部分还需几代人的努力。
两个坚持
我在创作实践中,面对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常常认识到,的笔墨语言,尤其是用笔,其内涵和表现力尚有很大的开掘、发展空间。随着人对人自身认识的深入,画家必将更加个性化、风格化。忽视这一点而去过多孤立强调材料、现代科技、全球化等等是不利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必须有个根,这个根必须深深植于自己的民族文化之中,植于自己的心灵深处,植于自己所处的时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