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Discuz! Board1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葛鸿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葛鸿桢书法作品展

[复制链接]

3408

主题

2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8542
地板
发表于 2014-2-25 11:05:52 | 只看该作者
葛鸿桢启示录
毛万宝

    不久前,翻阅一份书法报刊,见到有位作者愤愤不平地写道:“如今的书家介绍文章千篇一律,被评者大名换成谁都可以。而且,多肉麻捧场之词,不能给读者丝毫的有益之启示。”对此,笔者亦深有同感。故尔,笔者接受介绍葛鸿桢先生一文的任务时颇感为难——如何去做才能不重蹈旧辙呢?好在葛鸿桢先生早已是一位成功者,必有一些独特的经验供我们去总结,假如这些经验总结得好的话,那么,我想文章的结果就不仅仅是“介绍”了葛鸿桢其人,而更重要的是会给广大读者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鉴于此,本文特意题作《葛鸿桢启示录》,不知能获取读者的认可否?
    一、从大家处接受启迪——交游以广眼界
    “井底之蛙”的成语故事人人皆知,但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有很多人一辈子都跳不出“井底”,那么,他们的见识之偏狭便可想而知。书法创作要以过硬的手上功夫为保证,但眼界的高低则决定着一位书家的艺术造诣。常言道“眼高手低”,其实,更多的情况还是眼不高手才低的。试想,把个不入流“书家”的作品奉为圭臬,并以此“鞭策”自己,那自己的水平又能高到哪儿呢?正像福建师大朱以撒先生指出的那样——“当一个时代把王羲之、颜真卿等大家视为无足轻重,而把一些中、小书家推向首要,显然是思考出了问题。”
    在这点上,葛鸿桢先生是幸运的。他刚刚接触书法,就得到老师邬西濠先生的正确引导;不久,又得到当地名家费新我、张辛稼、吴羊攵木、祝嘉等先生的谆谆教诲;一九七六年一月,与费新我、朱根寿一道赴杭州参加苏杭二市书法联展交流活动,开始交识沙孟海、刘江、马世晓、朱关田、闵学林等先生,其中于沙孟海先生处请益尤多,尔后,沙先生更时常馈赠墨宝给予鼓励;同年深秋,因唐山大地震,擅长章草的现代文化名人沈从文先生携家眷赴苏州避灾,得有机会前往请教,次年又得到沈先生馈赠章草墨宝三帧,并从跋语中看到沈先生对隶书与章草孰先孰后问题的独特见解;一九七七年,由尉天池先生介绍拜访林散之、萧娴两位大家,自此每有机会赴宁,必登门请教,林老赐书皆称他为“学弟”;一九七九年,在撰写论文《试论张芝草圣》(后改题《张芝创今草考》)过程中,得到南京大学教授侯镜昶先生的热心指导;一九八五年,考入北京师范学院,得以师从欧阳中石先生专攻书法。由此可见,葛鸿桢在他数十年的书法生涯中,始终都把交游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在这些交游中,有些大家对他言传的东西未必很多,但对他的影响却都是巨大无比的。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既然是大家(特别是其中人们已公认的沙孟海与林散之二位),他便代表了一种高度,是求学者测量自己水平高低的一把准尺,有些水平低下的人之所以自以为是,敢于称家称王,重要原因之一即在于他们无缘拜识真正的大家,以大家的高度来审视自己,发现自己的渺小,并时刻激励自己,不断提高自己。不在“班门”,有些人胆子特别大,到处“弄斧”,刚入选了一个展览、参加了一个协会就自称为“书法家”,刚发表了一两篇平平的书论文章就自称为书论家,且号称已达十万甚至百万余言,但让他们走近“班门”,会会大家,他们还敢如此狂妄么?当然不敢,大家的高度会让他们顿然自惭形秽。而一个虚心求学者,经常接触大家,不仅能从大家那里学到许多东西,而且能远离狂妄、远离浅尝辄止,一步一步地逼近既定的高目标与高境界。在我看来,葛鸿桢先生就是这样的虚心求学者,他的交游开阔了他的眼界,他的眼界又助成了他的脱颖而出。
    二、向书法史讨要真经——继往独钟博取
    有道是条条大道通罗马,对书家来说,成功的道路当然也不会只有一条。有的书家根据自己的个性及其爱好,很早便选定某种碑帖或某种风格类型作为自己的终身追求目标,几十年如一日,不予旁骛,他的漫长岁月皆用于“深化”自己的最初选择,这样的书家如有相应的书外功作后盾,完全有可能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书法模式来而名标青史。但另一类型的书家走的是“讨百家米煮一锅粥”的路子,如米芾那样先“集古字”后“成一家”。在书法史上,大多数书家都属于后一类型。也许葛鸿桢先生是个传统迷,他不仅对所有的古代碑帖及其风格类型都充满兴趣,而且还以占绝大多数古代书家的成才方式为楷模,坚定不移地博取百家之长,不断否定既有的风格模式,不断给欣赏者提供新的审美图式。他曾这样函告笔者:“越是取法家数多的艺本家,可变性越大。创作本来就像一只魔球,你接受信息越多,变化的可能性越大,可能变出的式样也越多”、“本人不仅主张而且从实践上力争融百家之长,故不求早成固定面目,希望能晚成大器”。
    粗略回顾一下葛鸿桢的书法之路,我们将不难看出他的取法对象之广。启蒙期,他和大多数的书法爱好者一样,从颜体入手,兼习欧体、柳体与魏碑,打下了扎实的楷书功底。七十年代初期,转学行、草、隶,以赵孟頫、孙过庭、《曹全碑》与《华山碑》《鲜于璜碑》等为师法对象。七十年代中期,行书先是直取《兰亭序》,有半年多时问几乎每晚临习一遍;后是醉心黄庭坚,稍稍涉猎苏轼、米元章;又遵费新我先生之嘱攻章草,遵祝嘉先生之嘱攻《瘗鹤铭》。七十年代后期,复临孙过庭、黄庭坚、苏轼、米元章、张旭等行、草墨迹。八十年代初期,前后约有一年多时间专攻甲骨文、汉简与王羲之草书。八十年代中后期特别留意取法汉魏晋人墨迹。九十年代以来;又对明清诸家特别是吴门书派加以涉猎,同时取米元章作书风格为基调,创作了一大批劲健爽快的行书作品。变,变,变,一个时期一个重点,已成为葛鸿桢先生取法古代碑帖的自觉追求,这种追求是难能可贵的,因为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每“前进”(创造)一步都得以“后退”(继往)两步为前提。
    不取专攻一家,而取博采众长,这本是书家走向成功的方式之一,但为什么偏偏为葛鸿桢先生所看重,为古往今来绝大多数书家所看重呢?我们以为,秘密可能就在于这类书家最初或相当长的一段岁月里都难以把握自己的真正个性,即自己到底适合什么并不十分清楚,于是只得进行多样化的尝试,以便从中选择一个适合自己个性的风格图式。当然,年龄段的改变、生活环境的改变,也会导致取法对象的随之改变,像李叔同出家前迷恋魏碑、出家后则沿八大山人的路子走下去便是最好例证。但博取众长也有一个方法问题,即如何去博取。博取要的是消化、融汇,而不是杂凑,囫囵吞枣,或如猴子扳玉米棒那样扳一个丢一个。还有,博取到最后仍须有所丢弃,保留一个特别擅长的风格图式进行再深化,这叫做由博返约,先做加法,后做减法。葛鸿桢先生深谙此理,他曾这样说过:“如何在多样的风格中选择最适合己性的高格调的作品,应是这一类艺术家所最关注的。”因此,尽管目前葛鸿桢先生的博取之举尚未停息,但我们相信,一旦他选中了适合己性的东西,是必定会成大器的。
    三、于学养层做足文章——创新不忘筑基
    创新几乎是每个书家毕生追求的目标,但它是有难度的,并非都能一一如愿。万丈高楼平地起,要如愿,首先使得从学养层做起,筑牢书法大厦赖以立身的基石。很难想象,一个胸无点墨的人能成为一名书家,更不用说成为一名名书家了。在当代固然不乏“专业化”书家,但在古代以至近现代皆不存在纯粹的专门书家,大凡为历史承认的大家都无不兼有书法以外的丰厚学养,王羲之如此,苏、黄、米如此,吴昌硕、沙孟海等亦复如此。当然,这个学养是广义的,它的涵盖面极开阔,并非像有的论者那样仅仅局限于胡诌几首古典模样的诗词、联语或韵文。学养对书家来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成功基石,它的雄厚与否,直接影响着书家的艺术高度。只会拿毛笔写汉字,别的知识概不涉猎、概不具备,那他就永远成不了书家,充其量一个合格的写字匠而已。
    葛鸿桢先生自幼醉心书法,但并非出于自娱,至少从一九七二年那年开始,他就有了一个强烈的使命感。那年《人民》日文版记者赴苏州采访,告知日本声称书法后继无人,故在采访几位著名老书家外,还同时采访了包括葛鸿桢在内的几位青年书家。葛鸿桢当时还不到而立之年,得知日本人的蔑视之后,感到莫大的愤慨,于是暗暗在心中立下壮志——誓为书法界争光!壮志即立,他便开始寻求实现的各种途径,以上两节所述“交游”与“博采”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他还把目光扳向了令一般人望而生畏的学养层,在不息临池挥毫的同时,兼攻篆刻、绘画,兼攻外语,兼攻书法理论。早在一九六四年,他就师从矫毅、张寒月先生等学篆刻,其后不断有篆刻作品入选各级展览;一九六五年开始学西画,一九七八年转学国画至今,一九九○年国画作品结集出版,一九九二、一九九三年间连续三次于台北举办书画展,启功大师亲题展标;一九七九年写出《张芝创今草考》一文,一九八○年以此文应征“全国书学研究交流会”入选,一九八一年应邀赴绍兴参加该交流大会,后又辑入该会论文集——《书学论集》(上海书画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一九八四年参与编写《美学资料类编•书法卷》(侯镜昶主编);一九八六年,论文《功•性•神采——祝枝山论书一题》获首届“神龙论文奖”金奖;一九八七年与人合译蒋彝《书法》一书出版,译著《海外书迹研究》(原著傅申)一书也相继出版;一九八八年,专著《古代书法家丛书•祝允明》一书出版;九十年代他主编的《书法全集•祝允明卷》《书法全集•文徵明卷》相继出版外,还有数篇论文先后入选国际性和全国性的书法理论研讨会;本世纪初其专著《吴中才子》、《论吴门书派》等又先后出版并获奖。去年,他参与主编的《明清书法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正式出版。一如他的书法实践走博采之路,他在学养层的涉猎也以一个“博”字引人注目,他的学养既囊括了艺术层面的东西(篆刻、绘画),更囊括了学术层面的东西(书法理论),虽然不能以“博大精深”一词誉之,但其高度已非常人所能望其项背。可以说,葛鸿桢先生为了“创新”,为了替祖国争光,在学养层已尽可能地做足文章,而给我们托出一盘盘丰盛的精神晚餐!
    “书家学者化”若干年前即为不少论者所倡导,虽然从理论上审视仍有许多漏洞,但其出发点却完全正确,至少葛鸿桢先生的成长道路说明了这点。我们在此要稍作修正的是,书家不必非得一一“学者化”,而应该首先保持“书家”本色,其次再去扩充学养,以使自己的艺术水平不断得以提高,最终出类拔萃,为众人所仰视。
                                  (毛万宝:著名书法评论家,绍兴兰亭书法研究所所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08

主题

2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8542
5#
发表于 2014-2-25 11:06:09 | 只看该作者




“网络书画展”第一门户网站以:“艺术,传播世界”!为发展创办理念,向全世界传播和弘扬书画艺术,将优秀的书画艺术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让更多关注书画艺术的爱好者、专业艺术收藏机构能够通过该平台全方位地了解当代名家,诚邀您的加入。咨询热线:400-158-1000  0512-65129996





“网络书画展”第一门户网站以:“艺术,传播世界”!为发展创办理念,向全世界传播和弘扬书画艺术,将优秀的书画艺术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让更多关注书画艺术的爱好者、专业艺术收藏机构能够通过该平台全方位地了解当代名家,诚邀您的加入。咨询热线:400-158-1000  0512-65129996





“网络书画展”第一门户网站以:“艺术,传播世界”!为发展创办理念,向全世界传播和弘扬书画艺术,将优秀的书画艺术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让更多关注书画艺术的爱好者、专业艺术收藏机构能够通过该平台全方位地了解当代名家,诚邀您的加入。咨询热线:400-158-1000  0512-6512999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08

主题

2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8542
6#
发表于 2014-2-25 11:06:24 | 只看该作者



“网络书画展”第一门户网站以:“艺术,传播世界”!为发展创办理念,向全世界传播和弘扬书画艺术,将优秀的书画艺术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让更多关注书画艺术的爱好者、专业艺术收藏机构能够通过该平台全方位地了解当代名家,诚邀您的加入。咨询热线:400-158-1000  0512-65129996





“网络书画展”第一门户网站以:“艺术,传播世界”!为发展创办理念,向全世界传播和弘扬书画艺术,将优秀的书画艺术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让更多关注书画艺术的爱好者、专业艺术收藏机构能够通过该平台全方位地了解当代名家,诚邀您的加入。咨询热线:400-158-1000  0512-65129996





“网络书画展”第一门户网站以:“艺术,传播世界”!为发展创办理念,向全世界传播和弘扬书画艺术,将优秀的书画艺术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让更多关注书画艺术的爱好者、专业艺术收藏机构能够通过该平台全方位地了解当代名家,诚邀您的加入。咨询热线:400-158-1000  0512-6512999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msenz Inc.    

GMT+8, 2024-4-28 04:08 , Processed in 0.82107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