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Discuz! Board1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zhouxuege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画

[复制链接]

27

主题

62

帖子

17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75
地板
发表于 2013-9-13 16:42:26 | 只看该作者
[quote][size=2][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597&ptid=3][color=#999999]cooki 发表于 2013-9-13 16:42[/color][/url][/size]
澄怀观道 境由心生
—周雪耕的书法艺术
卢月龙
[/quote]

止渊

笔墨、意境、神韵是画最为本质的东西,周雪耕的山水画创作便是在传统、生活、修养的高度融合中不断推进的,他尽情地享受着书法和绘画带给他的乐趣,沉浸在水晕墨彩的变化莫测之中。

周雪耕涉足书画已有近 40年的时间,他的书法既得“二王”的灵动雅逸,更有北碑的浑厚朴实。书画之余研习禅宗佛法,胸襟顿开。近年来专攻山水,远涉云林、贯休、八大,近涉黄宾虹,颇得前辈大师之笔法、技法,同时写生不辍。当今书坛,能够全心、全职从事书法创作或书法研究应该是一件非常庆幸的事。因为对于许多人来说,只能凭着自己对于书法的热爱,在完成与书法关系不大的谋生工作之余,挤出时间和精力进入真正属于自己的领域 ――――书法空间去陶醉一番。一旦工作需要,又从这个空间中抽出身心,去应对那些与书法几乎毫无关系的事情。周雪耕先生也是这样,他每天都要在完成工作的余闲之时,才能进入自己的书房,沉浸于书法的学习和创作。他认为,在这种沉浸的过程中,似乎自己进入了一种禅境。用心灵深处的言语与古人对话,用微妙的笔触感悟艺术的真谛,用沉静的心态体会书法境界的浑穆与空灵。他自谓这种书法的学习和创作为“参禅”,因为只能在白天工作之余才有“参禅”的时间,所以自号书斋名为“半禅堂”,自己也就理所当然是“半禅堂主人”。

从他的所创作的隶书作品中,可以窥见《张迁碑》的古朴方整,也可看出《石门颂》的开张放纵,更难得的是,其间隐隐可见《西狭颂》中那种方笔圆笔交错结合的用笔方式,因此该作品在雄强放纵的风格基础上参杂着一种灵巧。华人德先生在《周雪耕书法作品集·序》中这学习隶书,上手容易,成功很难。用笔墨去表现汉隶中的苍茫古意,是今天书家对汉隶的一种新的探索,成功与否,取决于书家对于书法线条质量的理解和对汉隶精神的领会。雪耕在创作隶书作品时,非常注重作品线条的质量,讲究笔墨的丰富变化。他作品中的线条老辣粗犷,高度提炼;用笔轻重并施,变化多端;墨色干湿浓淡互用,有时用墨如泼,有时惜墨如金。对于隶书的结体,雪耕具有较好的造型意识,能让不少字的结构安排得沉稳端庄而意趣横生。更值得一提的是,雪耕无论是创作斗方、中堂、立轴还是对联,都特别注意作品的整体感,善于处理作品中收放与避让关系,对于作品的落款也很讲究。他在通常一件隶书作品中,以大气魄的隶书为主体配上韵致的行草作落款,虚实得当,使落款成为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样评价雪耕德隶书作品:“落笔果敢,粗犷浑厚,大气磅礴,自成一格。

雪耕隶书的创作高峰时期应是他四十岁左右时期。那时的他,经过十余年隶书的学习,不仅汲取了《张迁碑》、《石门颂》、《西峡颂》等汉隶的精髓,而且还吸收了《泰山经石峪金刚经》以及铁山、冈山等四山摩崖的雄浑大气的书风特征。对隶书的理解日益到位,手头功夫的积累也日益精湛。所以那时候创作出了不少佳作,荣获第七届全国书法展“全国奖”的作品,也正是那时候创作出的隶书精品。获此殊荣,应该是书法界对雪耕隶书学习和创作的高度肯定。雪耕也应该按照常道顺着隶书继续往前走,可是,自那以后,他将书学的目标瞄准了北宋诸家,尤其是苏轼和米芾,继而上追二王,走上了一条与他粗犷大气的汉隶决然不同的另一条清秀文雅的行书之路。更让人惊奇的是,他近十年来行书的学习,取得了让人生叹的成效。

雪耕的行书作品,初以宋元诸家为师,继而上追唐人,所以他的行书面貌也较多。如条幅《李清照词》、《齐己新栽松诗》等作品,取法苏轼的特点非常明显,字形和用笔都吸取了苏字的营养,通篇气韵典雅清秀,用笔停顿有致,节奏分明,笔画的变化也很丰富。而作品《杨万里题青山市汪家店诗》以及《齐己浮云行诗》等作品,在用笔的节奏和表现风格上,带有元代书家康里子山的笔意,节奏明快,用笔爽利。难得的是,他的许多行书作品在结体上取法苏字,用笔上效仿米字,这类作品往往笔法变化丰富,速度快慢结合,韵致错落;而字形也变化多端,方圆短长参合,诚如东坡所言:“短长肥瘦皆有态”。横披《念奴娇·野棠花开》这件作品,则汲取颜真卿行书的某些特征,结体较为宽博,具有一种豪迈之气,墨色变化也相当丰富,而且作品中流露出一种挺拔之气,有一种正气凛然的君子之风。朱培尔先生曾对雪耕行书这样评价:“用笔飘逸而不失刚劲,结体精到而不失灵动”。

近年来,雪耕的行书又开始舍宋人而取法晋人,在二王那里吸取营养。笔者看了他临习的王羲之手札,不由佩服雪耕在行书上取舍观点。他注重行笔的气韵和章法的布局,尤其在格调上,落笔不凡,满纸弥漫着一种清秀的书卷气。他近来创作的不少行书作品,如条幅《顾瑛泊阊门诗》、扇面《姜夔词》等作品,俊秀可爱,韵致雅静,满纸弥漫出二王书法的遗风。这让人难以理解,一位喜好那种大汉雄强气魄的书家,竟在心里掩埋着清秀之气,并能跃然于纸上。针对这种现象,华人德先生在《周雪耕书法作品集·序》中提出 “有惑”,很值得玩味。华先生说:“我也总认为写字不论何体,风格应‘一以贯之’,而雪耕隶书与行草各擅气韵之胜,绝不相类。不知何体更能体现雪耕之气质何意识也。苏东坡题黄山谷草书《尔雅》时云:‘鲁直以真实心出游戏法,以平等观作欹侧字,以磊落人录细碎书,并三反也。’吴地山水软腻,风俗清嘉,然而也曾出过剑气凌霄、白虹贯日的壮士勇夫。风格的形成,有其十分复杂的因素,若仅以气质、观念、地域等来划定,往往会出现相悖的情形。所以苏东坡有惑,我也有惑,恐怕雪耕本人也有惑。”

笔者认为,雪耕的雄强大气之风,与其军旅生涯是有一定关联的,而他的清秀文雅之气,也许是这位半禅堂主人生长在吴中地区的缘故,潜意识里受吴门书风的影响甚大。所以雪耕先生能大气也能小巧,他的作品古而不拙,巧而不轻。整体而言,雪耕的书法路子是很正的,尤其是他“半日参禅”的心境主导着他的书风,所以他的书法没有太多的浮躁,没有过分的夸张,没有着意的表现。如果他在把持住这种不俗格调的同时,在用笔的细节上多下功夫,加强用笔的古意,让作品在“能远观”的同时还能“亵玩”,经得住他人的细细品味和推敲,果能如此,则谨承吴门书风不远也。

艺术贵在发现,艺术贵在感受。生活中的周雪耕是一个十分有情致的人,他的生活除工作之外,俱是在围绕艺术“打圈”,读书、摄影、收藏,他不知疲倦地构筑起属于自己的艺术天空。敏锐的艺术触角、充沛的艺术创作激情,让他的作品有了与众不同的气象。他的绘画立足于自然、立足于书写,更是融合了传统人文精神,作品既精炼简约又虚静散淡,在墨色的变幻和线条的流动中,彰显其灵性和个性。他以不似之似写出了心中的山水景象,不甜、不俗、不怪、不乱。他的勾勒有时寥寥数笔,山石、树林、房舍简约得如符号一般,所谓“若恍若虚,其中有象”颇合禅意。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创作立意,足见其慧心和功底。雪耕之山水画,不是那种宏篇巨制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作品。如果放在当下全国美展,是很难入选的。但他的作品所蕴涵的人文意象也绝非那些宏篇巨制的作品所能类比的,他是一个执着于笔墨语言传达人生追求和意趣的艺术家,他更偏重于感觉和感受,更偏重于过程的愉悦和精神的悦悦。
    黄宾虹言“山水画乃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雪耕之作品便是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2

帖子

17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75
5#
发表于 2013-9-13 16:42:52 | 只看该作者
[quote][size=2][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598&ptid=3][color=#999999]cooki 发表于 2013-9-13 16:42[/color][/url][/size]
止渊

笔墨、意境、神韵是画最为本质的东西,周雪耕的山水画创作便是在传统、生活、修养的高度融合中 ...[/quote]

冯国伟



静的书写,淡的意味
——读周雪耕的书和画
          冯国伟
         

在苏州短暂逗留偶然相逢周雪耕,是缘。

现场观其书画作品,喜其作之静气素朴,又是一缘。

意犹未尽,相聚宾馆聊至凌晨二三点,很多观点彼此碰撞,往往产生化学反应,生出一片喜悦心,更是一缘。

缘来竟是如此简单。

但不简单的是创作者与欣赏者的心灵契合。

周雪耕的书写非常“静”。这静指向平静之念、平静之态、平静之心。

如平静之念。周雪耕参过军,后来一直从事经济工作。忙碌之余潜心书法和绘画。虽然其作早在上世经八九十年代就多次入选全国展、并有获奖,跟他一起入选的众多书家早已名满天下。但周雪耕不急不躁,每天坚持下班后书写,二十余年如一日,就是喜欢和热爱,如此而已。

如平静之态。今天的书写强调技艺,所以书家往往在繁复的运笔和结构中寻求不同凡响的笔触和效果,既而往往书写的运笔方式也有了一些漂亮的仪式感和运笔程式。但周雪耕的起笔却既不借酒势,亦不拘定规,平平而入,虽是行草,却并不刻意地保持笔锋的华丽节奏和动作的大开大合。而他整个运笔动作的完成也是不激不厉,起承转合并不做过多的动作,而是静心凝神,一气呵成。而观其人,亦有讷于言而敏于行的特征,可知这种书写完全是贴着心走的常态。

如平静之心。周雪耕数年来守护着书家的纯粹之心,远离功名与利益之扰,安于苏州清逸而舒缓的生活,乐于感知内心的书写,自得于笔墨情怀,耽乐于艺术人生,书法与内心的距离越来越贴近,于是作品静穆而素朴中绽放出了独守的清气与格调。

这“静”来得并不容易。

其一是心态的考量。人之熙熙,逆向而行甚至沉默独守都需要一定的条件,也需要定力。周雪耕工作稳定,无须鬻技,亦不图江湖虚名。这就使他敢于否定自己江湖成名的既有程式,放胆去找寻内心最需要的东西。既然没有利益的衡量,自然也就少了多余的负荷和割舍。

其二是技艺的提升。早年周雪耕以隶书扬名,书法家华人德就称其“落笔果敢、粗犷浑厚、大气磅礴、自成一格”。近年又沉于行草的韵致,守静笃、致虚极,以平淡天真之趣写心禅艺境之真。书体的转换缘于对一笔一画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也是有份自信在其中的。

其三是内心的需要。无论是早期大张大合,在形式感和结构章法上刻意求进的隶书时期,还是现在注重线质,静心散淡的行草书写,包括那些简笔山水,周雪耕都是趋从内心,以心驭笔而不是以体驭人。

从静而入,周雪耕的书写如苏州的烟雨丝丝缕缕进入画境;从静而入,我对周雪耕书画的喜爱也萦绕于那静极之中的一丝“淡”意。

我一向认为,书法之路亦如人生,既需要少年之烂漫,青年之意气,亦需要中年之沉着,老年之素朴才算完整。但今日的大多书家往往守其一端,固于一体而娇矜天下,原是无法脱离利益的衡量。

于是我格外注意到了周雪耕的书风变化。早年周雪耕以隶书自抒已意,源于金刚经和汉魏碑刻的粗砺和趣味使他的书写具有弥漫的金石气,笔阔意酣,很有些大江东去的豪气,正如青春之绚丽。

而人过中年,在大家纷纷认同于他的隶书风格时,周雪耕又完全放下了隶书而转入了行草创作。从对苏轼、米芾的热爱到对“二王”心摹手追的沉潜,再到对晋人书法以及敦煌写经的体悟,周雪耕的行草也从纷纷扬扬的江南丝雨变成了雨打芭蕉的暗夜听风。

人生的况味由浓而淡,周雪耕的书写渗透了个人的心绪和心境,慢慢地,这淡成了周雪耕的心灵幻像,进而外化为他作品的芳华和品质。

此时再看他的行草,由外扩而内守,由张扬而静敛,由表现而呈现,笔画不淋漓,不霸气,不张扬。书写的韵致暗藏在朴实无华的细微动作之中,虽不似弘一法师那般烟火尽去,却也悠长深远,气息很足。

再看他的画,与书法保持着相同的心绪,疏疏落落的笔墨之间,一派空灵之境。即使偶尔绽现的一抹亮色也倏忽飘过,留下的是空旷和淡远。

但这淡不是无味,不是虚无,不是幻灭,不是清冷,反而有一种人性的温暖和亲和,是一种现世的守望和真诚。这既是对书道的执守和举念,也是内心之泉的流淌和吟唱。

再后来,才知道周雪耕的号是“半禅堂主人”,才知道他对道禅精神的向往和喜爱,也才更加品出了他作品中那淡然之中的禅意和自在。

在这个一切加速度的时代,周雪耕在艺术上保持着自己的节奏,顺应着自己的心灵。凭此,他的作品所具有的淡然之味便有了进一步细品的品质和内蕴。

而我喜欢在随手一指的大西北,如此这般慢慢地去欣赏周雪耕的书画,去想象烟雨蒙蒙的江南。


2012-3-27于兰州

(以上文章未修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2

帖子

17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75
6#
发表于 2013-9-13 16:43:25 | 只看该作者
塘龙居士

------线条很呆滞。不懂创新

吮露斋主

------字如其人,禅意十足。





胡本汉

------有禅的宁静和艺术的亲切.





雅韵堂

------观周老师的书法和画作均透露出浓厚的禅味,其书法作品既吸收明清又上追晋唐风骨,又有摩崖石刻的趣味,后复归禅味。其画作意境深远在素朴中画面而富有禅宗哲理,当为逸品!





兰亭客

------周雪耕先生的书法中可以读到金刚经,弘一的笔意,颇多禅味,同时又糅合了古代文人手札的不计工拙,轻松的意趣。因此欣赏他的书法感觉厚实而不呆滞,率性而不浮夸,犹如面对对一位敦厚师长,儒雅博大,没有那种声嘶力竭的动作,没有那种哗众取宠的语言,非常地平和,甚至有点淡泊,如同兰花般清幽,香而不艳,他的真实,他的自然,让人没有陌生的感觉,让人放松,但,举手投足间,卓尔不群之气自然流露。
周雪耕先生的画,简约,旷达,文气,这与他追摹云林、贯休、八大,黄宾虹的功夫是分不开的。正如陈衡恪解释文人画时讲“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读周先生的画,可以涵养平和之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msenz Inc.    

GMT+8, 2024-5-6 06:59 , Processed in 0.73463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