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Discuz! Board1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承继与渐变 古法与我法

[复制链接]

523

主题

580

帖子

188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88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2 11:59: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承继与渐变  古法与我法

晨起入厕,依例,还是随手一本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不算太厚,看了二十多年,居然还看。
董其昌画,笔墨清透,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谷余音,笔有尽而意无穷。有扛鼎力却含蓄蕴藉,丝毫不外显张扬。画,初,难于有笔力,有了笔力,难于含蓄蕴藉。画能蕴藉,就像竹器有包浆,没火气耐把玩。画能蕴藉者,人生、识见、胸襟所陶冶而成,用今天时髦的话说,是“养出来的”,用董其昌自己的话说,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致。蕴藉,无关工写,和画风亦无关,朱新建画,面目似新,实则从传统来,率意涂写,意气风发,却没有纵横气,不蹈野狐恶习,能蕴藉故。而工笔画不能蕴藉者,看似谨细,气息上必是火气、俗气满满。
如果说,画有集大成者,董其昌算是。他庋藏历代名迹甚富,自唐以来,能入他眼的画,几乎都临拟一过,呈现在纸素上的,却是自家衣冠。嗣后四王所作,拟黄是黄,拟倪是倪,拟董是董,不能贯通,王国维说“才之不可强也如是”,的确。
董其昌倡南北宗说,而其笔下,却无宗派偏见,北宗画法,偶见笔端。
《画禅室随笔》,是董其昌书余画賸的随感记录,类中包括他在前人或自己书画上的题跋。每则独立成文,短则十余字,长不逾百字,如同今天的微博,很短,却是句短意长的性灵文字。他的书画美学思想和一生案头心得,在这禅思般的文字中,得以表达。或许,在今天的理论家们看来,《画禅室随笔》不够系统,算不上理论。实则,的文艺批评,从来就少长篇阔论,即便是《文心雕龙》中的诸多篇章,在今天,也够不上中学生议论文的要求。古人喜欢以把玩似的品评方式,来赏文鉴艺,评骘暇瑜,这有如三五好友,明窗净几下,沏一壶好茶,展卷赏玩,其中佳妙,其中微瑕,三言两语,淡淡几句,就能会心。六朝以来,诗话盛行,应该和文人这种清谈把玩的心态相关,久之,风气乃成。流风所至,画虽诗文余事,亦不能免,从南朝谢赫的《古画品录》,到清朝松年的《颐圆论画》,都是绝去冗繁,文简而理明,如格言一般。同时,这种简洁文风,与先秦诸子行文的古风,是一脉相承的。今天理论家们所著,率多大而无用,读后不知所云,初以为自己寡见,不明深理奥义,然后观其例举或者所画,不禁愕然,原来其眼界和审美不过如此。近今人说画事,还是喜欢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陆俨少等人的画语录,片言只语,都是来自案头砚田的甘苦心得,读来十分受用。


十来分钟,我随手翻读了《画禅室随笔》几则,清心,畅怀,如饮醍醐。
关于师法传统自然,董其昌是这样说的:
“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每朝起,看云气变幻,绝近画中山。山行时,见奇树,须四面取之。树有左看不入画,而右看入画者,前后亦尔。看得熟,自然传神。传神者必以形。形与心手相凑而相忘,神之所托也。”
的确,学习画不能逾越三个阶段:首先,以古为师,学习体会传统的笔墨手段和表达方式。再去体悟自然万物之变化万千,从而检验和印证古法。熟谙万物之原委,所画,是在内心再造后,用笔墨表达出来的,因此无需与“物”完全一致,最终需要表达的是“物”的物性和神韵,并借此表达画者的审美情感。
笔墨前提下的画,是承继而来,“渐变”而来,犹如一根环环相扣之链,脱离这根“链”而断环的突变,不可能是传统意义下的画,不可能笔墨、气韵、意境的画。
画的学习过程,是师法传统和对自然万物的目识心证的过程。
师法传统,要的是笔墨形式手段,还有笔墨的内涵——古质和生机。
师法传统,说来简单,做来却难。难在取法传统表达手段的和理解其笔墨规律,活学活用,食古而化,不徒肖古人式样,石涛说,“师古人之心而不师古人之迹”,就是此理;尤难在掌握传统笔墨规律和表达手段之后,体会古人的用意,借此表达自己的感受。古法,要因应自己目中所见和生活感受,人之禀赋不同,于古法受用有别,古法我法,是互为依存的关系,抽象的“法“要依存于具体的“我”,“我”要通过“法”去表达,离开“古法”的“我”和没有“我”的“古法”,都无意义。反反复复,剔芜存真,融会贯通,最终,古法和我法,彼此不分,如是,方为善学。善师者,以一家为体,兼取它法,郭熙之学李成,赵孟頫之学董源,王蒙之学赵孟頫,龚贤之学吴镇,髡残之学王蒙,便是如此。所谓融汇百家还须立根一家。
对自然万物的目识心证,是画家的态度问题,观察自然,取舍裁剪,然后用笔墨去印证对客观物象的表达能力,画出心中的山河大地、自然万有。
师法传统和对自然万物的目识心证,不断过程于画家的一生,也是随着人生际遇而不断积累、生发而修正的过程。可以这样说,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对传统和自然的取法,都是不同的,甚至在看法上,有前后矛盾的地方。


再说几句灵气。明季公安三袁论诗,倡性灵说。董其昌论画,也喜性灵之作。的确,好的画,必然笔墨好,同时情感(性灵)动人。性灵和灵气,意思有点搭边。
其实,写字画画,最不可靠的是灵气。现今,灵气像是撞大运的同义词。君不见,多少人,仗着所谓的“灵气”去画去写,随着年岁增长,感觉麻木,积累不深,所作呢,往往转不如前,灵气终成蒙蔽心灵的习气。
并不否认灵气(天赋)在书画创作上的作用。人的成长,人生历练和积学更重要,并且,灵气是随着积学和历练,不断生发。很多画了两三年好画的人,当初所谓灵气满满、天资过人,久之,却沦为野道或平庸,例子太多,不举。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msenz Inc.    

GMT+8, 2024-5-8 15:12 , Processed in 0.73931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