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Discuz! Board1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8大同雕塑双年展: 雕塑的“不同”在哪里?

[复制链接]

3408

主题

2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8542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7 12:49:29 | 只看该作者






科技篇:公共艺术的创作要直面场所与问题

    “技术是可能,艺术是选择,这就是我策划科技板块的理念。”策展人唐尧讲到。

      在他看来,科技的力量正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冲击和颠覆着我们的生活,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等概莫能外,在这样的前提下,艺术定会 或者必须对科技的浪潮作出回应。而这种回应会表现在两个方面:技术和价值观的表达。也正是基于此,他希望这一板块呈现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有背后的思想性、精神性,以及未来的美学倾。

     “在我看来,科技的力量正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冲击和颠覆着我们的生活,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等概莫能外,在这样的前提下,艺术定会或者必须对科技的浪潮作出回应。”唐尧表示,科技板块共有40位左右的参展艺术家,可以说是目前雕塑领域在科技艺术这个方向上最精英的团队,根据作品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机械程控,让雕塑动起来,也可以叫动态雕塑;第二个部分是动态材料,或者叫新材料也可以,更多的是一种流动的,比如像液态材料; 比如寇树德的作品《沙境-筑逝》,在一个箱子里面注满水,然后在水里面打印一座塔,当水位下降之后,塔就会随之坍塌,与以往雕塑追求永恒形成了非常大的反差,我将这称为 “速流美学”,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流动的信息时代里,所以雕塑语言、材料必然会对此反映,除此之外,还有气态的作品,岳艳娜的作品《空》,隔段时间会飘出一个字,随着升空会慢慢消失,展览中还有以光为材料的作品,这些材料进入雕塑创作中,大大的扩展了雕塑的语言,另外一方面也推动了雕塑造型的新发展和可能。

第三部分是数字,数字艺术可以说是与雕塑联系最紧密的,比如通过数字来造型,设置新的材料,把声音转化成空间运动,转换成各种材料,未来的生活空间也有可能从实体的变成虚拟的信息空间,具体到展览里面,比如雕塑家展望的作品,就运用到的数字运算, 此外还有两件交互作品,一件是VR,另外一件是雕塑家焦兴涛的作品《奇迹》,作品与脑电波有关。





展览还在实验将这些元素结合到一起创作作品,比如有做光艺术的,有做AI、智能机器人的,有做木雕的,还有跳现代舞的,把他们组合成一个团队就是sigma艺术组合,以一种弥漫的去中心化的方式形成一种综合的沉浸式的,又有文化深度和各种感官效应的实践。


在唐尧看来,科技艺术还非常年轻,甚至是年幼,但他是最未来的,发展的空间和潜力是无限的。因为艺术的发展,根本是人才,这代年轻的艺术家目前的教学机制还不能够跟上科技发展的速度, 很多时候都是艺术家们自己在努力,学习编程、软件,所以说这条路对于艺术家们来说非常的难,但反过来看,大道窄门,最难走的那条路是最有可能的一条路,这些优秀的年轻人,我希望他们能够成为科技艺术领域的第一批拓荒者,我也希望全国美术院校特别是雕塑系能够尽快的建立起相关的课程、教学体系,配备相应的教师队伍,能够让同学们有更好的条件在这个方向上获得他们所需要的知识资源。





吕品昌表示,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近10年,科技给艺术或者雕塑带了比较大的改变,首先是图像,其次是媒介和科技的介入,互动、3D、动态等等完全改变了我们对雕塑的认知,最近,高等院校也在教育上面探讨如何引入科技,加强这一领域的学习,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警惕为技术而技术,好的作品是技术,艺术家思想和审美的完美结合。

孙振华则将到,科技雕塑在目前的发展中也有瓶颈,比如雕塑为什么要动,对于做雕塑的人来说,动起来可能比较困难,但对于做技术的人来说太容易了,所以他也强调,在创作中要把科技和人文结合起来,给这些冰冷的机器赋予温度,从展览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们的创作已经避开为技术而技术,他们强调技术的温度和人文,这也是此次展览的一个突破。





“大家知道我是本来学理工出身的”唐尧讲到,他这些年非常清醒的感受到科技的迅猛发展,艺术的发展也是生机勃勃,但衔接的并不好,所以他非常希望能够建立一个通道,将科学家和艺术家联系起来,这是我们面临的问题,也是未来的可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08

主题

2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8542
5#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7 12:50:54 | 只看该作者






材料篇:“物”的潜能就是人的潜能

“最新创造力的展现,是2018大同雕塑双年展的核心目标,也是我负责的‘材料篇’策展工作的核心命题。”郅敏讲到。

他表示,这一板块作品的遴选原则有两个:一是技术的难度,二是思想的深度。所有的努力奔向一个目标:挖掘自我潜能、树立人文精神。因此,本次展览不一定以完善、完美为标准,希望选择具有“自我潜能挑战”的作品;推出近期对“物的深层表达、物的新认知”方面具有探索精神的新作。

而关于潜能,在郅敏看来就是“潜在的能力”:“尽管外在的生活似乎已经有很大发展,但人内在的绝大多数能力有可能仍在沉睡,如果不挖掘,这些能力也许在生命中会一直沉睡下去。物质的潜能同样如此。欣喜的是,本次展览在很多方面出现了新的创作迹象,值得我们来共同关注和研究。”

“我们的展览是一个交流的平台,作品也是这样,代表现阶段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个成果不一定成熟,是往未知的创造力的方向在前进,而不是经验的叠加,到目前为止,这些没有那么清晰,但我们仍然能够感觉出一些不同之处,比如说世界性的目光,十年前我曾写过杰夫昆斯的作品,他是一个美国艺术家,很多原理都用了中东的和东方的文化。十几年前艺术家还只是关注本土文化表达,现在已经有很多艺术家自觉进入对世界性问题的讨论中,比如耿雪,她将雕塑工具的声音同叙利亚战场的枪声联系起来,在声音与声音的撞击中,观者会想到世界上同一个时刻,两个不同的事件,如何可以会聚出相似的声音。再如史金淞的灰度研究,表现出全世界的城市与人的变迁与经历所呈现的一种色度,我认为这就是一种世界性的眼光。这种世界性眼光的作品在这一次材料板块非常明显,我认为,材料本体语言研究当然需要探索,但我不会选择为材料而材料,材料凝聚着当前的与历史的文化,有其隐含的文化观念。”郅敏讲到。

他表示,第二点是微小的日常,很多艺术家已经抛开宏大叙述,进入到一种非常微小的视角中。比如高蓉,用绣的手法表现沙发被水淹没之后的渍,近看非常微小、非常美,远看又仿佛是一个日常。真的是到处都是艺术,就看你有没有艺术的眼光和独特的表达。第三个迹象就是材料语言的深度挖掘。比如说更年轻的王云鹏把类似建筑垃圾的东西抛到一定高度,竟然出现了一种文玩把件的质地与美感。欣喜之处在于,王云鹏探索出了如此普通的物质背后深层的内涵,拓宽了物质表达的维度。第四点就是更年轻的艺术家的表达。他们的表达一向很成熟,这也是一个问题,这个成熟是怎么来的。他们有没有90、95后艺术家独特的艺术路径,他觉得这都是值得我们来探的。这个探讨实际上就是边讨论作品,边讨论艺术教育了。还有最后一点就是对信息时代的物质表达。有几件作品是纯3D打印的作品,创作过程中完全是思想在指挥,但不管物质发展到什么程度,传统的材料也好、物质也好,当代涌现的新物质也好,最后还是要回到人的情感、人的精神中。我曾说围棋阿法狗战胜人,但围棋不会灭亡,甚至会更加发达。下棋仍然是对手之间心灵的博弈,这是科技不能替代的,科技还是我们延伸的手或者是延伸的思想,还是为了情感的表达与相遇。这些都是我想通过材料版块提出的话题。所以,最后郅敏归结为物的潜能就是人的潜能。

孙振华谈到,在今天谈论材料有特殊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雕塑的改革是从材料开始的,改变了整个雕塑教育的现状,金属、陶瓷、玻璃、现成品等等都进入到教学和创作当中,看起来是一个材料问题,其实撼动了过去好多年来的具象传统,西方人当做一种形而上的东西看待,我们不一样,材料有很多的现实意义,所有材料背后,人都是有想法的。

郅敏强调到,雕塑从来没有离开过材料,之所以现在把材料单独拿出来作为一个问题讨论,是因为它的观念变了,唐尧 用他策划的“物界”展举例,这是一个以材料为主题的展览,他表示也有运用材料的传统,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材料上面,比如梅兰竹菊,人的心性和材料的特性进行一种平等的对话,材料在这个时候不再是一个为了达到造型完全被动的材质,而是在精神上、心性上进行对话的关系。今天的展览,反映出了雕塑界这些年材料创作和实践的成果。





公共艺术篇:科技雕塑,技术是可能艺术是选择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雕塑的发展对现代雕塑在观念、材料、表现形式上的拓展曾起过积极的推进作用。其在都市化进程中所产生的积极意义亦不可小觑,对当代视觉文化的丰富更是功不可没。然而,就城市雕塑本身而言,却一直难以进入真正的学术评论视野。究其原因,其背后的生产机制是其难以正名的症结所在,因为多数城市雕塑是权力话语与公众趣味相结合的产物。其实质与艺术无关,与特定空间场所无关,至于与公众的关联那就更少了,仅存美学意义上的装饰性,因而缺乏一种艺术类型该有的前卫性、观念性、思想性、批判性和精神性。如果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要担负起上述的文化职责和使命,就现状看来,唯有从‘公共艺术’的角度切入才具备这种可能。当下城乡所涌现出的艺术新气象正是这一可能性存在的端倪。对这类现象的讨论也是在本届双年展中增加‘公共艺术篇’的初衷。”胡泉纯讲到。


公共艺术板块 《鄱湖日出》作者:吕品昌。材质:不锈钢结合声光电及LED环绕视频技术。尺寸:长54米,宽20米,高22米。落成时间:2015年5月。落成地点:江西上饶市中心区文化广场

而在具体的策划上面,胡泉纯的策展理念是什么呢?他表示,如果说引发公众的共鸣与共情是艺术作品的原本要义,那么,具体就公共艺术而言,这一触发效应何以产生?这个问题涉及到公共艺术的创作姿态和方法论。这一姿态就是“问题意识”。创作只有切中“问题”,然后再创造性的回应“问题”,才有引发共鸣的可能。而“问题”意识的形成,则源于对空间场所信息全面的解读、分析、提取和转换。只有这样,创作概念才可能具备逻辑性、指向性、在地性。“创作只有关乎到特定的人、特定的空间、特定的事件,作品才能实现与场地的‘锚接’,才有与公众交流的可能,这就是我个人认为的——方法论。”
胡泉纯表示,在策划这次展览时,更多的是从自己的实践、教学角度出发,当然,也观察到国内很多艺术院校也在做研究和实践,因此,此次展览的公共艺术板块由两部分构成:首先是公共艺术的研究项目,其次是艺术家的创作。这两部分的选择还有一个前提,不管是研究项目还是作品,一定要是最前沿和最新的实践。从研究和实践两个层面出发,构成了他策展的基本理念和挑选艺术家、艺术团队的标准。

从空间上面划分,有城市广场,以前的城市广场通常放置的是城市雕塑,但当下艺术家的创作已经不是城市雕塑的概念,在艺术观念、创作手法、材料运用上都是新的思路,并且这些作品也经受住了人们的考验,比如吕品昌的《鄱阳日出》,代表了目前的最新趋势。与城市对应的是乡村,这类实践更多的是一种事件,比如由艺术家琴嘎发起的“义工计划百姓幼儿园”,还有雕塑家焦兴涛发起的“羊澄合作社”,这类事件性公共艺术的创作,对我们公共艺术的概念作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补充。拿琴嘎的艺术计划来说,他们在西北的一个乡村,通过当代艺术的手法,尝试重塑当地儿童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让他们接触到最新最前沿的文化,这种影响不是纯粹的视觉艺术能够解决的,在我看来,这种方式意义更大,因为偏远山区的小孩子们,没有太多的机会能够接触到各种艺术活动,他们能够接收到的资讯非常有限,所以像艺术家琴嘎的计划,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未来是不可估量的。

很多时候,胡泉纯常想在公共空间创作艺术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最后得出的答案是人,把一件作品放置在公共空间中,还是要与人沟通和交流,那么这种沟通和交流的目的是什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要触及人们的内心从而引发情感的共鸣。

吕品昌表示,这次的公共艺术展览重在突出它的学术性,这些年随着城市化的建设,城市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大,随之出现大量的公共艺术,但是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学术的缺失,胡泉纯此次策划的板块,可以看到,不管是学院还是艺术家的创作,其实是有很多优秀的作品的,他们这些作品因地制宜,深根于当地的文化,人民的生活,甚至和村民一起进行构造,所以作品都很有情感,这些东西才能够留得住。“这次的公共艺术展从学术上对公共艺术做了一个完整的梳理,并且找到了很多很重要的案例进行传播,我觉得这是它的很重要的一个亮点。”

孙振华谈到,这次公共艺术展有两点非常重要,首先这是一个文献展,试图以一种文献的方式还原。第二是一个研究展,研究问题。目前的公共艺术确实很火,但我们要注意的是公共艺术的娱乐化,时尚化这种倾向,比如在乡村稻田里面找几个摇滚乐手唱一场摇滚,就是公共艺术了。现在公共艺术成了一个筐子,所以东西都往里面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办,一个是强调公共艺术的观念,第二是公共艺术的方法论,至于它的形态可以多种多样,但是公共艺术的观念和方法是需要我们来探讨的。

(责任编辑:陈耀杰)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msenz Inc.    

GMT+8, 2024-4-27 01:46 , Processed in 0.66550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