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Discuz! Board1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77|回复: 1

张辉:王世襄为什么不待见自己的《画论研究》

[复制链接]

3408

主题

2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8542
发表于 2018-7-2 10:3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王世襄《画论研究》

  王世襄的治学有一个可贵处,就是清晰地厘清传统书画研究与工艺研究的不同。他的著作中从不随意混淆两者。他早年撰写《画论研究》,全书稿上起先秦,下至清代,征引众多画论著作,洋洋七十余万言,文字总量超过《明式家具研究》、《髹饰录解说》。但是,在他后来的这些工艺理论著作中,人们看不到任何附会画论的片言只语。要知道,他如想引用画论,易如反掌,多少语言资料可供遣用,丰富万端的说法凭其发挥。
  某些人认为,画画的是一部心灵史,是一种具有内在生命逻辑的特别的历史,背后有深厚的哲学、宗教。传统画家们没有描写、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画中山非山、水非水、花非花。他们推崇诸如精神建构、人生理念、境界高标等等说辞。而老派的艺术史研究,热衷于画家的立志于道、近道悟道、澄怀观道、修身养性的研讨。画对主观感受的追求,一方面,让艺术达到了一种别样的境界。但是“气韵生动”“神妙能逸”之类的概念、术语, 模糊空泛,没有客观、统一标准,充满了随意性、不确定性、暗示性,虚无缥缈。艺术史评论中的大量的辞藻,放在荆关董巨身上可以,放在元四家也行,放在明四家亦然,清代四王吴恽也非为不可。传统文化研究中,往往使用玄妙深奥的 “道”、“气”、“神” “象”等概念,它们没有公认的、精确的界定,无边无际。实际使用表述中,怎么说都可以。它们缺少一件件作品的分析和阐发,更无技术层面的关注,基本是笼而统之的精神上的宏论,其文字大致放在各个场合均可使用,看起来百分百没什么错,但因为没有新的信息,又百分百的没有价值。这种在任何地方都适用的老生常谈大道理,万应灵药式的学术套话,一般是高大、空泛的词语排比,放在哪里都没错,但对任何问题的探讨都不着边际,本质是一套没有点滴文化信息的“拜年话”。



2.jpg


王世襄

  实际上,历史上的大而不当的玄虚和附庸风雅就让王世襄的研究深受其害。他说过,《髹饰录》“最显著的缺点是黄成原文采用了一种比喻方法,甚至影射附会的方法,以致隐晦难懂。”“他想借此夸耀学识渊博,文笔典雅的意图,我们认为是存在的。由此他开宗明义地指出髹饰之中包含着与天地造化同功,四时五行想通的大道理。在这种主导思想的支配下,与漆工并无直接关系的种种自然物象被当作标题使用,经、史、诸子中的词句也被引用,这样一来,距离漆工的实质问题却越来越远。在外因方面,明代社会严重存在着重士轻工的风气,许多人重视读书致仕,看不起劳动生产。一本漆工专著如用通俗的语言写成,会被认为不过是工匠的手册,得不到重视。”(王世襄:《髹饰录解说》,第9页。)
  王先生研究中有切肤之痛,他也清楚传统的士人文化与匠人文化界域之隔。他的著作中,没有传统经典的比附和引申,没有画论诗论中虚无缥缈的意象和华丽的辞藻,只有客观平实的解析,一板一眼,规范清楚。
  行文至此,笔者长久的疑问可能有解,王先生二十多岁写成的《画论研究》书稿,为何以后常年未再修改,更无出版打算。虽然后来他在此书“出版说明”谈道,“其主要缘由盖因57年划为"右派",著书出版已无可能。”其实这不足说明问题,因为王世襄一直在研究课题,1958年还自费印制了《髹饰录解说》,也积极准备《明式家具研究》的出版。这里的关键问题应该是他经历了五十多年的营造学社式的学术研究,客观的、实证的治学观念和方法成为他的学术规范。传统的画论研究,乃至已有的成果,他都采取回避的态度。作于 1996年之《大树图歌》有句如下:"行年近而立,放心收维艰。择题涉文艺,画论始探研。上起谢六法,下逮董画禅。诸子明以降,显晦两不捐。楷法既详述, 理论亦试诠。所恨无卓见,终是饾饤篇。何以藏吾拙,覆瓿年复年。"后来他声名正隆,此书稿很偶然、很被动地出版,“竟能侥幸出版,实出望外” 。可是,其书名后仍缀有“世襄未定稿”。
  笔者认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现代学术的勃发期和黄金年代。西方的历史学、文化学、考古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武装的新一代学人,结合传统的考据学方法和成果,使学术史出现革命性的变化。营造学社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它沟通了工匠和文人、文献和实物、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尤其是开辟“师承工匠”的风尚,不仅仅是方法上的变革,也是观念的鼎新,是对物质文明史真知灼见的体现。这种精神是对传统文人辞章之学中讨生活的颠覆。
  包括古典家具在内的各类古代工艺制作“匠学、”“匠术”,被知识界关注、研究,也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背景是现代西方科学体系登陆我华。其以营造学社研究模式为代表,其要素为考察实物、请教匠师,研读文献,可称为“三重研究法”。


3.jpg


朱启钤

  王国维的“双重证据法”开创了出土文物与传世文献相证的现代学术,朱启钤则开拓了“三重研究法”。朱启钤也正是这个时代“开风气,示轨则”的一代大师巨子。他在某些具体研究上拥有空前的成就,同时开启了无数学术法门,让后人沿着其方向继续前行。其遗留的思想理论、操作方法、人才梯队,一直强烈地影响着后人,包括王世襄。
  王世襄著作的问世和引发的一系列反响,是三十年代这场观念和方法革命之光的焕发,是营造学社学术精神的延续。
  王世襄在精神深处,深深地崇尚着营造学社的学术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08

主题

2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8542
 楼主| 发表于 2018-7-2 10:35:45 | 显示全部楼层



4.jpg


张辉简介:

  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先后任职河北省博物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后,在北京多家出版社任策划组稿编辑,并创建北京紫都苑图书发行公司。著有《曾国藩之谜》(经济日报出版社),整理《曾国藩全集》(致公出版社)、《通史》(档案出版社)、《名画全集》(京华出版社)、《古董收藏价格书系》(远方出版社)等著作。从2000年开始,从事明清家具、文玩古董收藏和研究,现为三家专业艺术媒体专栏作家。将考古学、人类学、图像学、历史学之方法论引入家具研究。2017年出版《明式家具图案研究》,故宫出版社。

(责任编辑:杨晓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msenz Inc.    

GMT+8, 2024-4-16 13:32 , Processed in 0.704814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