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Discuz! Board1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书法与情感

[复制链接]

22

主题

62

帖子

16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9-30 11:41: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zhaokun 于 2013-9-30 16:07 编辑


书法与情感


       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古老的中华文化一脉相传,从未有间断或消遁过,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汉字的发明和使用。因为汉字能将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密切地联系起来,文字在一个人的生命当中所产生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即使是各个朝代更迭也从未影响汉字的传播与发展。目前,汉字的最古老的字体是甲骨文,它清楚地记载了史前文化中的古代先民生活场景或重大活动中(如祭祀、拜天)的情景。在那个茹毛饮血的年代里,人们生存的自然条件非常恶劣,为了抵抗和战胜其他部落种族侵扰,为了形成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时要求助上苍和神灵的护佑,所以祭天拜神的活动时有发生。同时,人们也希望把整个活动用文字记载下来。古代先民把文字镌刻在兽骨上,这种文字就通称为甲骨文。这种文字具有象形性。


       汉字在其产生的初始形态上即反映着古代先民对自然美法则的认识(审美意识)和对美的最初的表现能力。人们在兽骨上所刻写的文,表达出一种最原始最朴素的情感:一是对自然的最初认识和体验,另一种则是通过文字的表述祈求神灵的帮助。后来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汉字越来越突出其实用性。实用性突出的表现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多,它表达的社会功能亦越来越强大。在古代社会里,文字除了用来日常书写外,还可以考功名。“学而优则仕。字写得好坏,影响到一个人的政治前途。所以,各个时代的莘莘学子都非常重视对书法艺术的学习。


       汉字的发展及演变有它自身的规律,我们可以由篆隶草行楷诸体中,寻找出它的发展脉络。同时每个时代的书法艺术都有他自身的艺术审美特征和文化特性,突出了大众审美认知和审美习惯。从汉字的最初的雏形到它的逐步的完善,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书法(用笔、结体)上的变革与发展,使汉字形体的象形性日趋减弱,日益抽象地发展,一直演变为语言符号。(如行草书的某些用笔特征)。


       书法艺术经历代各个时期各家的苦心打造和经营,通过艺术家精彩的演绎和不断创新,使古老的中华书法艺术越发显示出它勃勃的生机和艺术魅力。的书法艺术除了能满足每个个体记录语言,传播信息等各项要求,又能作为艺术品供人欣赏和把玩,从而获得美的双重享受。这里面就包括艺术家主观上艺术手法和艺术情感的表达,同时,也能反映出每个欣赏者客观上的审美心理感受。有时候个人在整个艺术鉴赏的过程中观众会不由自主地身临其境,情感会得到升华和转移,从而形成“反客为主”的现象。


       书法家在其艺术创造的过程融入了个人的情性。情感、意识、灵感这三者人们习惯称之为才情。可以这样说,人类的任何有关文化创造活动都包含有情感的因素,正如列宁所说的“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在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中,情感的作用就越发地突出了,情感的恰好运用和处理,使得艺术作品更加精妙无比。古人十分注重对情感的体验,书家总结出了许多经验和规律。如东汉蔡邕《笔论》云:“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这里面指出了书写前个人的精神状态的储备和体现,先蓄势待发,然后一挥而就。古人有联赞曰:“豪情偶发墨能做酒,情兴忽来书能当歌。豪迈之情油然而生。在各个门类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始终离不开“情”字。


       艺术家在其艺术创作过程中,除了引用情感善于用灵性和情感抒发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用一双慧眼捕捉美好事物,同时用灵巧的双手去描绘这个美好的世界。传说王羲之爱鹅,从鹅颈的弯曲中误出了笔力的弹性,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草书笔法,怀素观夏云变化而领会草书笔意,而苏轼、黄庭坚也分别从逆水行舟与船夫荡浆中悟出了笔力的妙用。程正民说:“艺术家对自我角色的认识,是对他人角色认知和对他人角色期待认识的前提。艺术家必须通过自我角色的分析,由己及人,使自己的内心体验和内心分析,成为探索他人内心世界的出发点和坚实的基础”。托尔斯泰说得好:“艺术是一架显微镜,艺术家用它来对准自己灵魂的秘密,并且把这些人所共有的秘密展示给人们。”此话极其耐人寻味。


       书法家在注重技法积累的同时,也更多地是关照自己内心的世界,使自己的精神意蕴和品位格调得到不断提升。在感悟大千世界的同时也不断提高个体艺术生命的情怀和创作活力。王羲之与众人陶醉于暮春三月乘兴写下了千古名篇《兰亭序》,传说张旭嗜酒,每每大醉则呼叫狂走,或以头发蘸墨而书,刹那间笔走龙蛇、痛快淋漓。杜甫有诗赞曰:“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怀素酒后在芭蕉叶上题字,米芾拜石等。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情绪在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作用是多么重要。因此可以这样说:“书法家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试图以笔墨去窥见整个宇宙和造化自然的奥密。钱穆也说:“西方文化主要在对物,可谓是科学文化。文化则主要对人对心,可称之为艺术文化”。书法由“技”入“道”,书法家们“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意境,更多地表达出了书法家们心里状态和精神追求。


       程正民先生总结得好,他说:“在文化传统背下产生的书法,自然也是一种关于生命超越和生命安顿的艺术。它始终以生命之眼打量世界,反映出人的生命愉悦情怀和生命创造活力。”当然书法家的整个艺术生命的境界和高度不是一蹴而就的,情感由最初发展到至高阶段也非易事,需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期,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情感的朦胧期或称之为不成熟期


       在这一阶段的个人或群体首先表现为个体对汉字的结构的掌握并非是熟练的,成熟的,凭靠着对字或符号的最初记忆,加上个人情感的冲动,有一种自我表现意识。我们前面谈到古代的先民在岩壁、洞穴或甲骨上刻下的文字字数都较少,有的则以符号出现,仅仅是记录了某一事件或某一场景。古代的刻字工匠和抄经高手,他们留下的字迹或书体大都用笔自然纯朴,绝无造作之态。另外孩童在涂鸦时所表现出来的稚嫩之气,完全是在一种及其放松的状态下个人行为,它无需技术的高度,只要高兴即可为之。这种书写状态完全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完成的,所以我们称之为情感的朦胧期。


第二情感发展历程中的中级阶段


       古代社会重文施教,由于书法艺术的普及,文人、士大夫往往钟情于翰墨,至魏晋时期习书蔚然成风,又经唐宋两代文人携手共进大大提升了书法的表现力,时至明清时期更是扩展了书法的艺术表现空间。古人非常推崇“诗书画印”四绝于一体。在学习书法艺术的过程中,每个人的感受和悟性皆有差异,情感的表达方式更是千差万别。情性豁达者,书法流美;飘逸者,潇洒;恬淡者,优雅;沉稳者,雄浑 ;肃穆者,平和;温雅者,清丽……总之,因情性的迥异,笔下自然是万般风情,各具情态。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的兴趣也跟着提高,往往会加深对书法艺术的信念,逐步实现人生的理想和目标。恩格斯提出:“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它怎么做。”由于个体的执着和坚持,个人的兴趣爱好不断地加强,书法艺术水准也得到了不断地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日趋渐进,审美观和世界观已日臻完善。


第三情感世界形成的高级阶段


       布丰说:“风格即人”。艺术家风格的形成即是艺术家文化性格的形成,同时也能立体的展示艺术家个性心理及情感意识。艺术家披星戴月、日积月累在充满荆棘的道路上艰难的迈进,没前进一步都来之不易。每个艺术家都有独特的艺术视角,在艺术手法上,表现出思维的独创性;在思想的情感方面也流露出深邃、旷达之态。他们用身心去观察体验生活,用丰富的艺术语言去描绘五彩纷呈的世界。罗丹说得好:“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美来。”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在书法艺术的海洋里要获得高深的造诣,必须穷一生的经历,将个人的情感、意识、学养、禀赋调和到最佳状态时艺术才会出彩。艺术的完美即高尚人格的自然转化。林语堂说:“只有在书法的艺术上,我们才能看到人艺术心灵的极致。”明代项穆在其《书法雅言》中曾如此赞曰:“法书先手,致中极和,可以发天地之玄微,宣道义之蕴奥,继往圣之绝学,开后觉之良心。”古代先贤们在书法艺术上以树立起高高的丰碑,也必将继续影响和感召着我们,朝着我们自己心中的 “圣”道,勇攀艺术高峰;为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吾辈必须努力!愿书法艺术常驻人间,展我华夏艺术之风采。愿艺术之花常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msenz Inc.    

GMT+8, 2024-4-29 15:21 , Processed in 0.59775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