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Discuz! Board1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236|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运江国画作品展(淡泊自然的水墨人生)

[复制链接]

40

主题

290

帖子

65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5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8 10:34:3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enanshuhua 于 2013-10-18 11:08 编辑


个人简介(郑州)




    李运江,1949年1月生,汉族,辽宁省大连人,1987年毕业于中州大学工艺美术系。1984年调入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任秘书、副秘书长等职。1994年调入河南省书画院任副院长、书记兼常务副院长,现任院长,一级美术师,获省委、省政府授予的优秀专家称号。1985年7月入美术家协会。现兼职务有: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南油画学会副会长等。

李运江简介 

    李运江的作品在省美展及全国性美展中多次获奖,并连续参加第六、七、八、九届全国美展,其中漫画作品《信得过》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中获优秀作品奖,画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览中获奖。作品《鱼》1998年产月在美国芝加哥艺术中心博览馆展出,获“第三届世界和平书画展”国际文化交流奖。作品《听雨图》1999年在荷兰“第四届世界和平书画展”中获国际文化交流奖。作品《花鸟》2000年在美国举办的“千禧年世界和平书画展”中获金桥奖。作品《松鹰图》2001年底月在法国巴黎文化艺术中心举办的“第六届世界和平书画展”中由巴黎十三区征服收藏。作品《花鸟五幅》2002年底月在日本“第七届世界和平书画展”中获杰出作品奖,由日本华宫书画院收藏。作品《白鹭秋趣图》2002年报0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国际艺术双年展”中获优秀奖,作品由双年展组委会收藏,并颁发奖牌。1999年由瑞中文化协会在瑞士日内瓦举办“李运江画展”。油画作品多次到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出。多幅作品被国内外有关机构及个人收藏,个人业绩先后被《世界书画家经典》、《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等十几部辞书辑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290

帖子

65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56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8 10:37: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enanshuhua 于 2013-10-18 11:10 编辑

李运江自述

我的画情结




    小时候学画画,只凭兴趣,不知专一。所以什么都画,水彩、油画、国画、版画、素描,甚至剪纸,兴之所至,完全没有拘束。到后来,便也养成了对各个画种都无偏见的习惯,我一直都认为自己在这一方面有较强的包容性,不知是否自诩。

    我正式画国画是在十几年以前,那时在省美协工作。协会因工作需要,经常请一些企业赞助。作为回报,总是组织一些国画家为企业搞搞笔会。当时协会只有三个人,全是画油画的。每到这时,我们三个人便来回转着看别人作画,有些企业领导见我们闲着,就拿来纸,请我们给他画一张,这是我们最无奈的时候,只能说:“我们是画油画的,不会画国画。”那些领导们时常大惑不解,他们只知道你是画画的,怎么说不会画呢?现在的美协主席,当时是秘书长的方照华先生意识到这种尴尬不利于工作,便对我们讲,以后大家都练一手,哪怕只会一样,好应付这种场面,于是我便津津乐道地投入了国画的学习之中。

    我性情中喜欢奔放的东西,所以大写意花鸟便成了我自然的选择。那时省书画院的张明德先生是我省花鸟画的佼佼者之一,因与我同在省文联大院工作,经常接触,性格相投,我又极喜欢他的画,便欲拜他为师。张先生非常热情,先是请尚仁义先生为我刻了三方印章,以后每次见面都为我作一些范画,让我眼界大开。只可惜先生心脏病突发不幸早逝,使我失去了继续学习的机会。我找来了吴昌硕、齐白石、崔子范等大师的画册,心研手摹,开始了自学生涯。那时我还年轻,精力旺盛,白天工作忙没有时间画,就在晚上夜深人静时挑灯夜战,时常一画就到天亮。我深知任何一门技术都是靠一定的“量”的积累才能产生“质”的变化,我听到一些画国画的朋友讲,一般情况下,没有五年以上的笔与纸的碰撞,是不会有感觉的,所以我要加倍地努力,力争缩短这个时间。

    1992年,我被省委组织部派遣到宝丰县挂职副县长锻炼。县里各级领导知道我是从省美协来的,纷纷求画纪念,我当时虽一一答应,心里却暗暗叫苦,这么多人如果画油画相赠,别说工作,就是每天都用来画画,也无法完成。于是我利用星期日和工作之余的时间,画了一大批国画,在两年锻炼时间结束的时候,我挑出了一百多幅自己认为比较满意的作品,送给大家留作纪念,既交了差,大家也高兴。而且两年的水墨实践,使我在国画方面有了一个飞跃。当我回到省城,用国画参加一些活动时,圈内人士多半说画得不错(当然这其中鼓励的成分很大)。使我信心倍增,更加努力。

    十几年的笔与纸、水与墨、心与画的碰撞,由最初的为了应景,而变为热爱,甚而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如今,我虽然仍以创作油画为主,但国画之于我来说已经变成我艺术生命的一部分,此生此世无法分离。
长久以来,我一直在为寻求油画的自我个性而苦恼着。近年来,酣畅淋漓的水墨画的东方韵致,使我渐渐感悟到我在油画中所追求的目标依稀可见。我认为,一个画油画的画家在致力于中西方结合的努力时,必须了解画的传统,也应该实践画的笔墨。否则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不可能真正达到理想的境地。明吕坤所著《呻吟语》上讲到:“终非心上经历过,竟无长进。譬之梦食,岂能饱哉?”正是这个道理。


    我画画是一种业余的遣兴,没有负担,心无挂碍,图的是一种痛快。就像下棋,对一般人来讲,下棋是一种娱乐、消遣,尽管都喜欢赢,但输赢无碍大局。对专业棋手来讲,负担就太重了,娱乐和消遣几乎不存在,他们是不能轻易输棋的。所以我庆幸自己的业余以及从水墨画中得到的快乐。

    一直画下去的最后结果是什么,我无法预知。不知是性格使然,还是因为已过天命之年,我越来越厌恶纷繁的闹市和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清心寡欲不知不觉地已成为我心所向。我向往淡淡的生活,无欲、无争,每天看看书,画画画,不图结果,只求过程,静静地过着日子,用画画来修炼自己,用画画来获取内心永恒的安详。有时我把这种想法向朋友们吐露,他们之中有相当一部分认为这过于低调、消沉,而且不太现实。我自己认为这其实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只是人要想完全脱俗,实在是不大可能,我自己也时常被世俗困扰。尽管如此,那种趋静慕散的心境在我的心中挥之不去。我始终觉得,人是越自然越好,不能勉强自己。绘画也是这样,一份本真,难能可贵。一任心性地画下去,始终体会水墨带给我的无穷乐趣,是我终生所愿。同时,我也愿在快乐中日益精进,并感悟出水墨以外的属于自己的人生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290

帖子

65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56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8 11:11:16 | 只看该作者


李运江作品评价

李运江:淡泊自然的水墨人生


    李运江先生知名于油画,因长期从事美协、画院的组织、领导工作,笔墨应酬多,故也兼从水墨花鸟画的探索与创作。他性格平和、诚朴,不喜张扬,却崇尚奔放与率真,因而他选择了大写意。


    李运江出生在大连。大连的秀美及北方豪放的人文风尚对他的性格和艺术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无论他的油画或国画,都散发着一种贴近自然、贴近大众的平和与素朴。他的国画从西方艺术中摄取不少精华,但更多的是受传统文人画的滋润和影响:简淡、率真、朴拙、自然,可谓画如其人。


    首先,说其“真”。“真”或“天真”、“率真”,皆为赤子之心所现,乃是一切真正艺术家必然的素质,固而也是一切艺术品应有的品格。无论从庄子的“解衣磐礴”,或历代艺术家,都毫无例外地崇尚天真。尤其是传统的文人画,并将其作为艺术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求不假雕琢,顺其自然,或“兴之所至”。同时还要求面对自然要有所感,形成纯真质朴的情思意境,以写出画中之诗,画中之我。否则就是矜持造作,无病呻吟。观运江的画,第一感觉即是“率真”。

   “真”是指其心性,即感情真实;“率”即率意,指表现手段。“率”乃建立在“真”的基础之上。运江的画与传统的文人画有着某种共通的旨趣,主张“直写胸臆”,其创作过程常进入一种类似于禅悟的无意识状态,获得某种超然的经验,摆脱了种种世俗的烦虑,解衣磐礴,旁若无人,既不受传统画法程式的束缚,也没有悦人的功利目的,真正达到得意忘形的境界。这种境界与苏东坡抒写“怪怪奇奇”之“胸中盘郁”,以及米芾之“墨戏”可谓异曲同工。他说:“不知是性格使然,还是因为已过知天命之年,我越来越厌恶纷繁的闹市和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清心寡欲不知不觉地已成为我心所向。我向往淡淡的生活,无欲、无争,每天看看书,画画画,不图结果,只求过程,静静地过着日子,用画画来修炼自己,用画画来获取内心永恒的安详。”(《我的画情结》)这就是他内心的“真”,如同元代倪云林的“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运江的精神境界则高在:“一任心性地画下去,始终体会水墨带给我的无穷乐趣,是我终生所愿。同时,我也愿在快乐中日益精进,并悟出水墨以外的属于自己的人生道理。”(同上)和古人一样,他并没有把绘画视为“存貌遗形”的工具,而是视之为“技进乎道”的载体。因此,他的风格乃他自己的灵心、心态及其丰富的阅历所凝成,跟时风相较,有一种特别的味道。他的花鸟画虽受文人画的影响,但又不同于文人画,他有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是一种入世的、积极的,用普通人的眼光、心态来看周围的生活。现今不少画家局限性就在于只求文人画之表,而不求文人画之实。运江的画,没有旧文人的那种潇洒,也不同于现代流行性文人画的摹仿,更多的则是平实自然、纯朴率真。由于其自然和率真,便透出雅拙的风味来。


    李运江的画,明显是雅拙一路。原始艺术由于条件限制而往往形成雅拙的风格,其主要特征就在于生命真实和形式粗率的合二为一。但传统文人画的生拙则有所不同,它是从简约之为雅或中和之为美的审美观出发,克服工巧、消除甜俗之气而形成的。明人顾凝远说:“生则无莽气,……拙则无作气。”随后又指出工与拙的关系:“工不如拙,然既工矣,不可复拙;唯不欲求工,而自出新意,则虽拙亦工,虽工也拙矣。”(《画引》)就是说,生拙既可出于无意,即“熟而后生”,生拙也可有意为之,即“熟外生”。明代书法家傅山更是主张“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这里虽指书法,画亦然。运江的画,正体现了这种精神。无论草木花卉,鸡鸭虫鱼,其笔墨、造型、色彩和布局,稚拙而不事经营,可谓天真烂漫得近乎“儿童画”,而此也正是其可贵之处。

   其次,说其“简”。尚“简”之风,在我国古代极盛,此主要反映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我国最早的美学著作《礼记·乐记》中主张:“大乐不易,大礼必简”。老子《道德经》也指出:“少则得,多则惑”。说明了少取或可多得,贪多反而受惑的处世原则。于是,简约的概念也进入了文艺实践和理论之中,而绘画上有意识地主张简约之风应始自唐代的吴道子。吴氏继承张僧繇的笔法,进而“离披其点画”,“时见缺落”,“笔虽不周而意周”,因此成为“疏体”的开创者。其后,南宋马远、梁楷,元代倪云林,明代郭诩、吴伟,清之八大、郑板桥、任伯年,近之齐白石、崔子范等一代大家,皆尚简。如马远将山水结构简化为“一角”,使简约之风终于形成。但简中能见我者,应该说是元人。入元后,倪云林笔墨渐趋简率,曾说:“余之竹聊以写胸中之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到了清代,几乎把“简”作为评判绘画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郑板桥就说道:“八大山人名满天下,石涛名不出吾扬州,何哉?八大纯用简笔,而石涛微茸耳。”人言八大山水画乃残山剩水,地老无荒,正说明他以简约、空灵取胜。更如清代戴熙所言:“画在有笔墨处,画之妙在无笔墨处”。运江钟意于八大、齐白石、崔子范,并心研手摹。在他看来,传统文人画近乎抽象的简化造型,其实是复杂的自然物象中内在性格的高度概括。因此,他对笔下的描绘对象,努力捕捉其内在特征,创造出与客观自然拉开距离的单纯而富于情感特质的审美结构。他基本上放弃了对事物形的逼肖和质量感的追求,而着眼于结构与动态的基本特征和强化对象的性格化情态,尽量把与个性情感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多余处删除。他的画,章法虽常常随笔而走,不加经营,却若东坡作文,汨汨流出,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总之,在其意象造型艺术的探究中,他既注意把握表现对象的特征,又有意识地追求传达出物象及形式自身的审美趣味,并取得相对单纯(但不单一)的形式与复杂内涵的统一。传统的写意画在高度程式化以后,会出现辗转摹仿的流弊,唯有从复杂的自然中提取新的单纯造型,才会赋予绘画以新的生命。否则,就会走向一味重复别人或重复自己的歧途。运江是以此来警戒自己的。

    李运江在画方面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和训练,他的成功更多的是依其悟性以及长期的演练,为了弥补不足,他业余时间潜心传统,读书写字,用心不辍,以待厚积薄发,想必天长日久,会真正达到“大朴不雕”、“大巧若拙”之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msenz Inc.    

GMT+8, 2024-11-1 08:15 , Processed in 0.681942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