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Discuz! Board1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杜泽逊:买书、藏书与治学

[复制链接]

3408

主题

2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854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5 16:47: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买书,是读书人的喜好。我曾去逛新华书店,发现买书的的确很多,这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为了满足读书的需求,与我们所说的“藏书”不是一回事,尽管天长日久也能攒下一堆书,正如不少教授学者,家中书籍一架又一架,也都成不了藏书家一样,大都只是读者层面上的买书。可见,是不是藏书,又与量大量小难以画等号。

  藏书,既然叫“藏”,就有一个传之久远的基本概念,藏与传,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买书有传下去的念头和传下去的讲究,那就与藏书的距离不远了。比如说《聊斋》与《红楼梦》,如果要读,当然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排印本就足够了,确实是物美而价廉,物美是说这些本子经过了专家精心标点、校勘、注释,错字既少,又便于理解。价廉,则是不言而喻的。假如要传下去,这些本子就完全不够格了。首先它们的纸张太差,存不长,十几年二十年即变色,再长一些时间就变脆。其次是装订,也很难长久,所以民国时期的旧平装书,现在一大半已不耐翻看,往往一翻掉一块,真是令人心疼。再次则是两面印刷,本来新式机器纸就比不了传统的手工纸,再来个两面有字,一旦损坏了书页,只有用透明胶带粘贴的份儿了。现在各大图书馆对于旧平装书,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烂,一筹莫展, 可以说爱莫能助。而传统印刷习惯是单面印刷,只有一面有字,书页损坏了,甚至发霉变脆了,可以在背面裱上一层更结实的纸。一次装裱坏了,还可以再来个揭裱,正如书画,其修复保护措施也算得上一种绝活儿了。从这种物质形态上来看,传统书籍即线装书,是可以满足“传”的愿望的。

  的藏书家,传的概念永远是自觉而清晰的,我们随便翻翻《藏书家印鉴》(林申清编),就会发现许多藏书章上寄托着这种愿望。如南宋俞琰有藏书章“俞氏家藏”,元初的赵孟頫则有“赵氏书印”、“天水郡图书印”,他们都把自己的藏书扩大为家族资源,不希望这些书归他姓所有。赵孟頫在自己收藏的宋版《汉书》、《后汉书》上画上自己的像,这种做法,显然是要传给子孙的。明代王世贞卖掉一个庄园买得这两部书,也把自己的像画在上面。明代的收藏大家项元汴在自己收藏的书籍上钤盖“子孙永保”等印记,更是明明白白表达“传”的愿望的。有的印章类似家训,如明代徐勃有藏书印云:“淡生堂中储经籍,主人手校无朝夕,读之欣然忘饮食,典衣市书恒不给,后人但念阿翁癖,子孙益之守弗失。旷翁铭。”这样的子孙世守之类印鉴在清代十分常见。

  不过也有更为旷达的藏书家,如乾隆时期的浙江巡抚李馥,号鹿山,他的藏书章是“曾在李鹿山处”。后来涉案被逮,图书散去,王应奎《柳南随笔》认为李馥的这方印有点像谶语,是不吉利的。事实上,仍是很通达的。曾国藩有藏书印曰“书经我眼即为我有”,意思是书籍看过了,记住了,也就等于占有了,不一定要据有实物。那就更通达了。山东大学历史系丁山教授,早在民国年间就成了藏书家,深于藏书之道,身后藏书多归山东大学图书馆。我曾见过丁山先生藏书多种,《逸周书》中《王会篇》有先生眉批甚多,还有《说文解字五音韵谱》明刻本,书衣有先生手跋。印象最深的是《水经注》,《四部丛刊》本,白纸印,两函,密密麻麻从头到尾用红笔过录了王国维的校,连王国维印章也描下来,那是20世纪30年代在北平图书馆做的,真是令人钦佩,其中也缀有不少丁山先生自己的跋语,这部书原在普通书库,我建议图书馆提入善本。丁山先生在藏书上盖有多方印章, 其中一方为“曾在丁山处”,就是说,宝贵的书籍在他那里只是旅途的一站,匆匆的过客,他还要长久地传下去,却不见得在自家子孙手里。我们常说“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其实,文物也只能认为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无论你花多少钱也只是取得了暂时的保护权。这些年图书上了拍卖市场,价格腾飞,搞得收书人怨声载道。其实这对保护古书也未尝不是好事,因为花钱越多,他就越会加意保护,文物的生命也就愈加延长。前些时候我到美国哈佛大学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参观了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恰逢常熟翁氏六世藏品展。翁同龢的后人翁万戈,在战争年代,费尽千辛万苦把家藏善本书籍、名贵字画运到美国纽约。当初我对这类事情总有些不能认可,包括大批文物文献运到我国台湾,总觉得难以接受。现在看来,只要有利于保护,避免毁于战争,是可以理解的。保护就是为了传下去,传之子孙后代。

  你想传,那么首先应确认值不值得传,也就是有没有历史文物性,如果你单方面决定要把某书传下去,用红布包得里外三层,而别人认为一钱不值,那就只能是闹笑话了。因此,有无传的必要和价值,还有个客观标准。一般来说,值得收藏并且传下去的书籍,应有一定的文物价值。所谓文物价值,就是在内容上有历史资料性,在载体形式上有一定精美度和耐久力。雪雕和沙雕,艺术价值尽管可以很高,却不具备耐久性,就不能成为收藏品。所以说一般读者从书店购买的读本,是很少可以成为收藏品的。这些普通书籍只有经过大人物如鲁迅、巴金等人的批阅,才会附加上特殊的文物价值,而成为收藏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msenz Inc.    

GMT+8, 2024-6-2 19:21 , Processed in 0.67061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