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Discuz! Board1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清书画拍卖潜规则

[复制链接]

3408

主题

2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854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9 16:20: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所有人的字画、艺术品都被说成是真的,哪有这么多真的?”书画鉴定专家、福建博物院积翠园常务副馆长樊万春告诫收藏爱好者,进入艺术品市场一定要睁大眼睛,留心拍卖的潜规则。

  潜规则之一,交易规则有猫腻

  拍卖行在拍卖前都会发布书面的交易规则,只是很多人认为无关紧要,一扫而过,事后维权时才发现被卡在这里。“他们常常用很小很小的字,写明"不保证拍品真伪"之类的话,签字前别只顾着看艺术品有多么精美,一定要仔细看清交易规则。”

  据介绍,拍卖行往往还会为拍卖品出具一些证明,例如鉴定证书。但是,拿到法庭上,这些证明根本不能作为法庭上的证据,该鉴定的还是得重新鉴定。

  潜规则之二,拍卖前“洗白”伪作

  很多藏家买到假货后不甘心承受经济损失,于是千方百计寻找一些渠道为自己的藏品“洗白”,以求日后能转手出去。樊万春对此也深有同感,因为常常有藏家找到博物院,希望能在博物院办展览。如果要求被满足,日后就会成为他们宣传的说辞,无形中给作品贴上“真迹”的标签。

  还有人想方设法出书、上电视,甚至“假拍”,目的都大同小异。2009年,吴冠中的一幅《松树》在香港拍卖。其实拍卖前,吴冠中已经亲自告知拍卖行此系伪作,孰料拍卖还是照常举行,并以158万港元成交。业内人士揭露:买家其实就是拍卖行自己,目的是留下成交记录,等风头过后再以真品的面目出手。

  潜规则之三,假的艺术品都有一个看似可靠的来源,或者好听的故事

  前两年,香港苏富比春拍拍出林风眠作品《渔获》,成交价高达1634万港元。画作来源表明,此画为1960年丹麦驻华大使彼得森(LorenzPetersen)所收藏,大使与林风眠于北京结识,1960年回国时将此画带回丹麦相伴半个世纪。然而,有人到丹麦驻华大使馆查证时发现,历任驻华大使中根本没有LorenzPetersen这个名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msenz Inc.    

GMT+8, 2024-6-10 19:40 , Processed in 0.725654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