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Discuz! Board1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697|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钟耕略绘画作品展(追求精致和深度的写实艺术)

[复制链接]

3408

主题

2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854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2-14 16:11: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旅美艺术家,艺术评论家。
  196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1972年移居香港;1977年定居美国纽约。他赴美前曾专攻书画15年,居美后从事油画及素描艺术创作30余年,具有中西方文化艺术的宏观视野。他在美国和(包括香港和台湾)先后举办个展30余次,曾获俄亥俄州巴特勒美国艺术学院“第48届国家年中展评审特别提名奖”、康涅狄格州俐卡美术馆美国东方文化基金会“艺术评论荣誉奖”。作品为中、美各大美术馆、商业机构和私人收藏。





  现为北京油画院特邀艺术家、广东人文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曾受聘为广东画院海外画家、武汉江汉大学艺术系客座教授;1991—1999年任教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1990—2000年受聘为广州《画廊》杂志海外特约撰稿人;1996—2012年为北京《美术研究》季刊撰写“艺海随思录”系列艺术评论文章;2007—2010年受邀为广州《画廊》杂志“南天纵目”专栏学术主持;2012—2014年为广州《品尚艺术》杂志“寰宇拾艺”专栏撰稿人。 2008年在广州设立工作室以来,大部分时间在国内创作、策展、撰写艺评和参与艺术活动。





年表
1947年        
出生于广东;
1962年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七年制;
1962-1972年        
自修水墨画和书法;
1972年        
移居香港;
1977年        
定居美国纽约;
1985年        
香港理工大学之太古设计学院(演讲);
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部(演讲);
香港正形设计学院(演讲);
广州美术学院(演讲);
广东省画院(演讲);
1986年        
“纽约美术家十一人展”,广州,广东画院(策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08

主题

2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854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2-14 16:36:33 | 只看该作者



1988年        
中央美术学院(演讲);
美术家协会(演讲);
广州美术学院(演讲);
香港理工学院之太古设计学院(演讲);
香港正形设计学院(演讲);
“四象艺展”,纽约,中华文化中心,台北艺廊(策展);
1989年        
受聘为武汉江汉大学艺术系客座教授;
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演讲);
香港赛马会体艺中学(演讲);
香港理工学院之太古设计学院(演讲);
香港正形设计学院(演讲);
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演讲);
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演讲);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演讲);
桂林市美术家协会(演讲);
武汉,江汉大学(演讲);
武汉,湖北省美术院(演讲);
武汉,湖北美术学院(演讲);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演讲);
武汉,武昌工人文化宫(演讲);
12月“钟耕略访穗讲学及艺术交流特辑”,广州电视台,《七彩羊城》,徐美虹采访;
1990-2000年        
受聘为广州《画廊》杂志海外特约撰稿人;





1991年        
中央美术学院(演讲);
上海美术馆(演讲);
上海油画雕塑院(演讲);
广州美术学院(演讲);
香港赛马会体艺中学(演讲);
5月“画家钟耕略”,香港电视台,《香港早晨》,余文诗采访;6月“钟耕略近作展专访”,广东电视台,欧志航采访;
1991-1999年        
任教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
1992年        
香港艺术馆(演讲兼主持素描工作坊);
西安美术学院(演讲);
澳门视觉艺术学院(演讲);
1994年        
济南,山东艺术学院(演讲);
“线的力量:纽约、北京、香港艺术家现代素描艺术展”,香港,艺林画廊(策展);
1995年        
澳门理工学院视觉艺术学校(演讲兼主持素描工作坊);
6月“自然的声音----钟耕略近作展专访”,中央电视台,《书坛画苑》,梁钢采访,方卉主持;
1996年        
澳门理工学院视觉艺术学校(演讲兼主持素描工作坊);
深圳美术馆(演讲);
深圳大学设计系(演讲);
“线的力量:第二届海内外现代素描艺术展”,高雄,杜象画廊;台北,家画廊(策展);
1996-2012年        
为北京《美术研究》撰写艺术评介文章;
1997年        
澳门理工学院视觉艺术学校(演讲);
(兼主持素描工作坊)(演讲);
深圳美术馆(演讲);
深圳大学艺术系(演讲);





1998年        
受聘为广东画院海外画家;
“线的力量:当代国际素描艺术展”,纽约,中华新闻文化中心台北艺廊,马里兰州,陶森大学亚洲文化中心(策展);
2002年        
纽约,圣彼得教堂画廊(演讲);
3月“钟耕略专访”,大纽约侨声广播电台,南俪采访;
3月“瀑泻烟腾----钟耕略近作展专访”,纽约广播网,《纽约夜未眠》,梅箐采访;
2005年        
台北,天棚艺术村协会(演讲);
广东美术馆(演讲);
香港艺术中心(演讲);
2006年        
东莞市图书馆(演讲);
广州美术学院(演讲);
广州美术学院附中(演讲);
2007年        
北京,油画院(演讲);
2007-2010年        
广州《画廊》杂志“南天纵目”学术主持;
2008年        
任广东人文艺术研究会理事;
东莞,岭南美术馆(演讲);
北京,油画院(演讲);
广州茂德公草堂(演讲);
(广州美协油画艺委会、岭南油画研究馆主办);
“破门而出:广东人文艺术研究会成立首展”,广州,广东文联艺术馆(策展);
2009年        
东莞市文化馆(演讲);
东莞,岭南美术馆(演讲);
广州购书中心尚文馆(演讲);
“文人艺术的现代变奏:广东人文艺术研究会国画、书法、金石邀请展”,中山,中山美术馆(策展);
2010年        
受聘为油画院特邀艺术家;
中山书画院(演讲);
“线与面的张力:广东人文艺术研究会绘画艺术邀请展”,东莞,岭南美术馆(策展);
“兰亭书画社揭幕邀请展”,广州,兰亭书画社(策展);
2011年        
广州美术学院教育学院(演讲);
“兰亭书画社成立周年艺术邀请展”广州,兰亭书画社(策展);
“精致与准确的现代视象:钟耕略与伊格尔二人绘画展”,东莞,岭南美术馆;广州,兰亭书画社(策展);
2012年        
广州市第二中学(演讲);
东莞市文化馆(演讲);
“朝气汇萝峰----兰亭书画社成立两周年邀请展”,广州,兰亭书画社(策展);
2012-2014年        
广州《品尚艺术》杂志“寰宇拾艺”专栏撰稿人;
2013年        
任广东人文艺术研究会副会长;
广州,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演讲);
广州科学城中学(演讲);
“疾笔纪怀----兰亭书画社成立三周年速写艺术邀请展”,广州,兰亭书画社;东莞,岭南美术馆(策展);
“心灵的视象:林淼现代水墨作品展”,广州,兰亭书画社(策展);
2014年        
北京,油画院(演讲);
“心灵的视象:林淼现代水墨作品展”,广州,兰亭书画社(策展);
2015年        
“生命的天趣:麦国雄的水墨艺术”,广州,兰亭书画社(策展);
“真实与虚渺之间:杨得聆的水彩艺术“,广州,兰亭书画社(策展);
2016年        
“三剑客:杨星、肖旭、党霁星联合绘画展”广州,兰亭书画社(策展);

获奖

2001年“艺术评论荣誉奖”,康涅狄格州,俐卡美术馆,美国东方文化基金会;
1984年“第48届国家年中展评审特别提名奖”,俄亥俄州,杨斯城,巴特勒美国艺术学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08

主题

2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8542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2-14 16:38:11 | 只看该作者




写实绘画:当代艺术的重要环节


  近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政策,不但在经济生活上让国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富足,而且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亦日渐殷切。因之,当代西方艺术的前卫理念以及诸多形态的艺术风格,如潮水般涌进国门,让正在渴求变革创新的国内艺术界,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间,把西方过百年的现代艺术演变历程,快速地仿效了一遍。气氛是热烈的,市场是活跃的。在如此一个充满变数和可能性的大环境中,无论是艺术家的创作、画廊的经营、理论家的批评和收藏家的餽藏等等,都会遭遇到一些新课题的挑战。在西方,拍卖行是处于艺术市场的第二线,今天在则跳升为第一市场。拍卖的成交价格俨然成为藏家对艺术品的质量判别的指标。在弥漫着浮躁风气的艺术环境中,不少艺术家已沉不住气去从事那些脚踏实地的追求精致和深度的写实艺术了。
  绘画并未死亡
  究其实际,这不外有两个原因:其一,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太快了,尤其是经济正在起飞的。不少人急于寻求经济效益,已不耐烦被技术的磨炼而耗费时间。即使他们不去追随那些所谓“前卫”的当代艺术,搞些耸动性的新闻效应;也不过借具象绘画之形骸,以“观念性”为障眼法,重复地制作些粗制滥造的作品。其二,则是被“绘画消亡论”(The Death of Painting) 所误导。这种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曾喧嚷一时的论调的确困扰过不少人。如果追溯始作俑者,乃是十九世纪初一位法国画家保禄·德拉洛克 (Paul Delaroche) 的说法。当时他针对银版摄影术 (Daguerreotype) 的发明对画家角色的挑战,有感而发之言论。之后,其余绪影响所及,令不少不甘寂寞之人对架上绘画提出各种质疑。直至本世纪初,不少捍卫绘画艺术的声音陆续批判“绘画已死”的论调,指出绘画的目的和态度才是判断艺术生命力的关键所在。这种论调绝不能左右画坛的自然发展规律,当今西方艺坛虽有不少人在从事观念或装置艺术创作,但整体而言却是多元发展的,各有各的天地。写实作品(架上绘画)依然有其发表的园地、展览的空间、收藏的对象和群众的欣赏,依然展现了兀立不倒的优势。只不过这种论调在我们的社会里被断章取义,被夸大了,迷惑了不少人。




  记得数年前,笔者在香港遇见一位在大学执教的画友。他一向从事写实绘画创作,但眼看他教过的学生,毕业后一个个转向做抽象或观念性的创作,且都在短时间内弄出点名堂来,至令他在写实绘画的行列中感到有点失落。因此,他请教我:“究竟从事写实绘画是否仍有前途?”其实,这位朋友的艺术功底也不算差,只不过尚未真正从传统的写实模式中超脱出来。一方面是泥足深陷,无法自拔;一方面是缺乏现代写实绘画资讯的参考和指引,看不到发展的前景。以此例子观之,对于写实绘画的疑虑,不外是形势与认识的问题。
  写实绘画的现代视象
  其实以形势而论,在国内从事写实绘画的队伍尚十分庞大,且得群众之喜爱,大部分人仍以具象艺术为首选。再者,由于美术学院的训练体制,掌握基本描绘技法的美术工作者为数不少。固然,抽象的、观念的或行为性的艺术容易造成新闻性的社会效应,但毕竟未能掩盖写实艺术的光芒。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开拓当代写实艺术的新领域,如何寻找到一个新的审美准则,创建一种崭新的写实面貌和现代的描绘技法。证诸西方当代写实绘画,可见其虽然上承欧洲古典写实传统,但却以现代人的视角和时空观念去演绎物象;即使是描绘技法,亦已从传统之法则蜕变而出,无论是形式风格、抑或是表达的语言技巧,都呈现了一种全新的现代视象。
  所谓现代视象,并非一种虚渺的概念。如以描绘水果的静物画为例,这种恆古有之的题材不知经过多少画家的描绘,但是不同时代的画家应有其不同的感觉。因为在不同的时空之中,笔下的水果或会处于不同的状态;而画家亦会受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同的感情,导致以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描绘和演绎作者的内心感受。加上时代的进步,绘画器材的革新和丰富,亦会影响到描绘技法的创新和最终的画面效果。所以后印象主义者保禄·塞尚 (Paul Cezanne) 企图以球体的结构和饱和的色彩去分析苹果和背景的关系;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水彩名家查尔斯·德缪斯 (Charles Demuth) 则以轻薄澄明的色彩去捕捉梨子与苹果处于光与大气中的感觉;当代西班牙写实主义大师安东尼欧·洛佩兹·卡西亚 (Antonio Lopez Garcia) 却强调温柏果的雕塑般的重量感和追求一种超现实的神秘气氛。于此可见相同的取材,在不同时代的画家手中,会画出不同理念的作品。这里所提及的三位艺术家的作品,都脱离了传统的描绘模式,揭示了一种新颖的现代观念。




  何谓当代艺术
  今天谈到当代艺术 (Contemporary Art) ,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然而却容易闯进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只有抽象的、观念的、行为的和装置的艺术才称得上当代艺术。而具象的、写实的艺术就被认为是落伍的、过时的东西,被排斥于当代艺术行列之外。这亦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当西方的当代艺术被引进到之时,人们只看到那些抽象绘画和观念艺术的震撼性的影响,误认为这些艺术形式便代表了当代艺术,却忽略了西方当代写实绘画在继承传统和开创现代视觉新观念方面的瞩目成就。由于对西方当代写实艺术缺乏了解,人们未能开启在写实艺术上的新视野,而导致写实绘画在当代艺术行列中的缺席也就不足为奇了。此外,我们所说的当代艺术,不少人将之误解为一种形式和风格。其实它只是一个时空上的概念,相对于现代艺术或古典艺术而言,它代表的是当代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它是反映当代人的思想行为和时代气质的艺术;它有别于传统的表现模式,而能以当代人的视角、观念和语言来描绘的艺术。如从美术馆收藏的角度而言,凡是二次战后的艺术都可纳入当代艺术之范畴。所以,五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抽象表现主义之后的艺术都在当代的范围。弄清了这个时空的概念之后,那我们就不致划地为牢,把当今的写实艺术摒除于当代艺术门槛之外了。
  当代写实绘画的面貌
  究竟当代写实绘画是一种什么样的面貌?这里列举出一些欧美当代优秀艺术家的作品以供欣赏。他们之中有些是当今写实绘画的大师;有些成就虽未达至巅峰,但已相当优秀;即使有些才建立起他们的事业基础,然而作品已十分可观。从这些列举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归结出几个特点。首先,当代写实艺术植根于传统的基本造型和描绘法则,可是这些元素在创作的过程中已转化为一种现代的视象。譬如,卢锡安·弗洛伊德 (Lucian Freud) 的《闭目的女孩》、欧德·列特奴姆 (Odd Nerdrum) 的《自画像》、史提芬·阿萨尔 (Steven Assael) 的《雅各布》、吉姆·戴恩 (Jim Dine) 的《蓝茜》和艾维多·阿里卡 (Avigdor Arikha) 的《自画像》等,都可见传统的描绘功力,但已从前人的模式里超脱出来。画面所呈现的,是一种经过现代主义洗礼的古典淳厚之风。无论是列特奴姆的典雅、弗洛伊德的雄强、阿里卡的简洁、阿萨尔的精致、抑或是戴恩的粗豪,都展现了一种扎实的造型根基和强烈的个性风格。相对来说,威廉·贝克曼 (William Beckman) 的《自画像》、伯纳多·西契里安诺 (Bernardo Siciliano) 的《简尼尔》、杰利·阿特 (Jerry Ott) 的《仙蒂》和珍妮·伦德 (Jane Lund) 的《孪生儿》,则更明显地揭示了一种现代的视觉结构,和一种精锐明晰的画面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msenz Inc.    

GMT+8, 2024-6-11 21:32 , Processed in 0.61463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