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1

标题: 朱仲夫书法展(清新之气激荡情怀) [打印本页]

作者: shufazhan    时间: 2013-10-11 11:02
标题: 朱仲夫书法展(清新之气激荡情怀)
本帖最后由 shufazhan 于 2013-10-15 14:30 编辑

朱仲夫先生简介(浙江)





朱仲夫,男,1944年出生,浙江诸暨人。1990年加入书法家协会;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现任绍兴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专职书法家。   在“文革”中开始学习书法,临习“二王”、颜、柳、米、黄、赵,尤得力于王铎、傅山。进入暮年后对数十年的学书过程进行反思,始觉帖学书法必须以“二王”为宗。故重返“源头”。临习“二王”墨迹及其诸多法帖。仅兰亭序就临过五百多篇,被绍兴市领导和各部门作为礼品赠送给世界各国政要和工商界巨子。
   其作品在《书法》、《书画报》、《书法》及全国多种报刊发表,《收藏》杂志、《美术报》、《书画报》、浙江电视台、绍兴电视台等都有专题介绍,获文化部第十三届“群星奖”优秀作品展览。曾赴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地举办书法展览,赴印尼、马来西亚、越南等国进行文化考察。作品被法、英、美、德及世界数十个国家的各层人士所收藏。

作者: shufazhan    时间: 2013-10-11 11:04
书精于勤而成于学养
                                                    ——略论朱仲夫书法   
                                                       杜文和(著名作家  浙江文联《东海》杂志原主编)
      仲夫曾赠我一把纸扇,自书元曲数种,五六百字,一律豆大行楷。去夏在杭城出席一个会议,持朱扇坐听,近旁文友某君向我索扇邀风。扇到他手里,却不扇,先将墨迹研读一番,对我说:唐诗律严而活泼稍少,宋词铜琵铁板震人耳鼓,元曲却多婉约,苍凉悲美。我喜欢元曲,你看扇上这几首元曲。边说边就合扇欲走了。我说我有一本《元曲集成》,收上千只元曲小令,刚买的,你喜欢元曲以后有机会就托人带杭州来送你,但这扇子。。。。。。不容分说,扇子就又回到了我手里。几天后,那位雅士打电话来托我索求朱仲夫书法。我问写什么内容。他说唐诗宋词都行。我说元曲的婉约如何?他大笑。
近日闲翻《书画报》,又见到了仲夫的一幅力作:以行草书杜诗五律一首,结体偏斜,笔势略走险绝一路,这与他先前行楷的工整,判若两人。如果说他以往的行楷稳而不俗,润而不肥,如今的行草则险而不怪,老而不枯。两者意趣迥异,各领风骚,但根骨上是一本所生,其血脉的贯注并无二致,诚如车有两轮,一鸟双翼,都是一个主体所派生出的两个支点。恰恰又正是这两个支点的平衡,终于运载起数十年收获从容地走向成功。这就是朱仲夫给我的印象,也是作为一个书法家所示人的风采。
仲夫以碑帖入门,初临柳公权《玄秘塔》。柳书如深山道士,修养已成,神气清健,无一点俗尘。可见其书写的起点便不同凡俗。继而他又转攻颜体,当时他已在军中,而颜字如项籍挂甲,樊哙排突,硬努欲张,铁柱将立,磔然有不可冒犯之色。这与他的军旅生活在心境上是极为吻合的。待到退役后,他又墨蘸赵孟頫。赵氏落笔灵动,结体活络潇洒,这也是仲夫阅历日渐丰富之后,对人生的体味与领悟又进入了一重新的境界。如今,仲夫则有意无意地放松了对工整平稳一路的追求,一管笔挟数十年功夫,又分别指向米芾、王铎、傅青主,另辟蹊径,追求结字的险绝,以期领略老军荷戈的笔势意趣,窥探前人从敧侧中求得扛鼎之力的书艺构想。
书法倘若专学一家,但求形似,是为书奴,不成名家。传世的王铎墨迹,多为临写古贴,但取石本对照,并不全似,甚至有纯属自运,不守原帖规范处。吴昌硕临摹《石鼓》数十年不辍,一日有一日之进境,所谓一日有一日之进境,并非一日比一日逼真,而是一日比一日不像。这便是大化之功。
但这种实入化出之境,绝非随心所欲的任意,而是一种心领神会的再造,其自由是面壁数十年这种刻苦之后的蜕变。仲夫是深谙这一层禅理得。昔越中有智永禅师,深居永欣寺阁上临书,所得笔头置于竹筐,筐可受一石,而五筐皆满,凡三十年,于阁上临得真草《千字文》,好者八百本,浙东诸寺各施一本。仲夫常以这种先贤精神自勉,勤于书学,夏日汗水与墨并晒,冬则三九呵墨,十数年不懈,常于一把扇上精楷六七百字,也曾手抄一部经书,十万字,字字端正小楷,耗时十月。
当然,我们可以说举凡成了正果的书法家大概都有过刻苦砥砺的经历,但也决不可因此而认为只要下一番苦功就都可以成为一个书法家了。这当中还有其他种种促成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养。余任天先生曾说过:书家者流,疏与学养,重于其形,卓然如董其昌亦不免流于软媚,祝枝山终觉狂怪。我们还知道,唐朝富户,喜欢请人代写经书,以作功德,世上便有人专习小楷,靠替人写经过活,世称经生。过去官厅文牍,字迹只讲究匀称,排列状如算子,其书功力深厚,世称吏楷。经生难称书家,吏楷与法书相比终究缺少一层逸气。所以仲夫认为,书法在点划上所结构出来的美,只是一种外在的书法样式,书法更应该是学问饱满之后的一种外溢,以学问滋养书法,或古拙,或静穆,或沉雄,或空灵,火气不生,超凡脱俗而进入高妙,这才是书法美学的深层内涵。讲书法而不惟书法,心追手摹之处在于儒道二字。
儒道讲入世,其责任是在一个秩序破坏的社会中重建秩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种学养所沉淀的笔墨必然是雍容整肃,以安静简穆为本。而道家追求出世,山野之人,采菊东篱下,反对人为的秩序,顺其自然,一片浮云,闲若不系之舟,这一种文化心态表现在书法艺术上必然是飘逸淡泊,得自然之天趣。所以考究仲夫的书法,前期行楷,追求的是儒风,而后的行草则得力于道骨。
书学偏执于艺,失之匠气,偏执于法,枉有技巧,得儒雅方为有品,得道骨则更为高妙。所以如今的书法家仲夫在执笔之余,经常守着许多书籍一本又一本地咀嚼。 (1997年)


作者: shufazhan    时间: 2013-10-11 11:06
    毫端砥砺新境界
                                                                                论朱仲夫书法艺术  

           在浙江绍兴,有一位专习“二王”的书法家,姓朱名仲夫。说起他的学书轨迹,颇有点幸运的戏剧色彩。
早已两鬓染霜的朱仲夫,临池近半个世纪,腹涵墨韵,腕拥书香,于历代法帖皆有涉猎。早年,朱仲夫只是爱好书法,没有投入更多的精力。穿上军装后,他有了更多的时间临帖。“1969年,我偶得柳公权字帖,觉得其字刚劲有力,便奉为神明,用大量废报纸临写。其后我又临钟绍京、赵孟頫的小楷,曾用整整一年时间,抄写几十万字的佛经。再后来临赵孟頫、米芾的行书,并徜徉在王铎和傅山之间,着实下了许多功夫。”仲夫君如斯回忆道。
          当然,在谈到这一时期学书过程时,朱仲夫不无感慨:那时无论学柳公权、钟绍京、赵孟頫,还是学王铎和傅山,都是更多地注意其字形,片面追求字体结构和形态之相像,而忽略了对书法整体精神的把握。
         转业又给朱仲夫带来了良机:到绍兴市文联工作以后,他不仅有充裕的时间学书,而且每年都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书画名家,有更多机会请教书艺。   
多年的书法实践,使朱仲夫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首先必须具备崇高的艺德。眼看时下一些刚手握毛笔学字不久的人大办书法作品展览,又是媒体吹捧,又是出大型集子,朱仲夫丝毫不动心,依然潜心陋室,读自己的书,写自己的字。他认为,书法家仅有崇高的艺德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高超的艺术技巧。在朱仲夫的心目中,书法艺术既是“线”的佳构,更是“墨”的艺术。他说,如果说“线”是“动”的,那么“墨”则是“静”的。因此,“线”要灵动,“墨”要有神韵。只有将两者完美结合起来,才能称得上是书法艺术。
        基于如此认识,近年来,朱仲夫对自己数十年的学书过程做了深刻反省。他发觉“帖学”书法当以“二王”为宗,于是重返“源头”。他说,“二王”书法的结构式那样的疏密有致,字体是那样的俊秀优美,线条是那样的刚柔并济,我们应该全面继承“二王”的优秀遗产。朱仲夫重新“钻”入“二王”法帖及其他晋代书法当中,仅兰亭序就临了五百多遍。
欣赏朱仲夫近期作品,总有一股清新之气激荡情怀。你看他的这两件做品(见左下图及右图),既有“二王”书法“形似”,又得“二王”书法“神髓”。其用笔,中锋、侧锋兼顾,用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落墨干湿并用,既各尽其妙,又相印成趣;字形结构寓拙朴于俊美,于平淡中见奇巧;章法布局于朴实无华中见妙处,展现出一派和谐气象。
朱仲夫的书艺何以如此?究其根源,是因其创作时能以“二王”为准绳,十分注意“线”与“墨”的运用,能自如地把握理性形准与感性形准的关系,突出神韵表现。在“线”与“墨”的结合上,他尽量做到完美统一,让快与慢、干与湿、方与圆、长与短、黑与白、浓与淡、枯与润、腴与瘦、粗与细、巧与拙、轻与重、疏与密、虚与实、局部与整体之间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牵制的关系,进而让工整与写实、传统与创意形成鲜明的对照,因而他的作品看上去行云流水,既轻灵飘逸、流畅欢快,又墨色相和、浑然一体。难怪近年他的一些作品被国家美术馆、博物馆等收藏,被海内外独具慧眼的人士所钟情和珍爱。
  如今,过着退休生活的朱仲夫把自己的宝贵时间一分为三:一是伏案勤读,二是临池走笔,三是课徒授艺。他现在主攻行草书。那行间布白里,总留有一脉让人探幽的曲径,让人猜想,让人回味。  (书画报  2008年2月11日  当代书家    杨成达)


作者: shufazhan    时间: 2013-10-11 11:06
翰墨飘香勤是径
                           美术报 总第688期    2007-2-7
      在古城绍兴,有一位名闻遐迩、专习“二王”的书法家,姓朱名仲夫。初识仲夫君,那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事。听说市文联新近转业来一位酷爱书法的诸暨老乡,不曾预约,便冒冒失失,与另一位小老乡径直叩开了朱仲夫的办公室之门。仲夫君见来人是两个未曾谋面的毛头小伙,并未露出不悦之色,而是热情接待。只见仲夫君的办公室四周的墙上、办公桌上到处是书法新作,满室翰墨飘香,书法自然成了彼此最好的谈资。                                                  其实,朱仲夫走上书法创作之路,很大程度上属偶然为主。专攻“二王”又是近几年的事。
早在上小学时,身材瘦小的朱仲大,字写得歪歪扭扭。即便读初中,书写功夫仍然很差,其字潦潦草草,叫人难以辨认,少不了遭老师的批评。有道是穷人的孩子早懂事。初谙世风的小仲夫开始苦练钢笔字。“那时根本没有字帖,就一个劲地瞎写,”朱仲夫回忆学书过程,爽朗大笑。
   1963年,朱仲夫穿上了军装,有了更多的时间练习书法。“1969年,时值轰轰隆隆的“文化大革命”。在一个废纸堆中,我偶然拣到一本柳公权的字帖,觉得字刚劲有力,就用大量的废报纸临写。这本字帖,我至今还保存着。其后我又临钟绍京、赵孟頫的小楷,曾用整整一年时间,抄写了几十万字的佛经。再后来临赵孟頫、米芾的行书并在王铎和傅山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作为军人的朱仲夫,就这样临帖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别人逛街、闲聊,他却一头扎进“书堆”,或看书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学艺术修养;或笔走龙蛇,沉浸于墨海的欢乐之中。
   在谈到这一时期学书过程时,朱仲夫不无感慨地说,那时无论学柳公权、钟绍京、赵孟頫,还是学王铎和傅山,更多地注意其字形,片面追求字体结构“形态”之相象,而忽略了对先辈名家书法整体精神的把握,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形似”上,而忽略了“神似”。
  转业后,朱仲夫除向书本学习以外,还把目光瞄向了大自然,无论山有多高,崖有多陡,只要有摩崖石刻及名人碑文什么的,他都要挤时间,亲临现场观摩学习。此时的他,对石刻、墓铭,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每见一处,便心追手摹,久久不肯脱身,直至学得差不多,方肯离去。
  还有一个有利条件,那便是在文联工作,朱仲夫每年都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画名家,仲夫君是绝不会放过这一学习的大好机会的,他像小学生那样虚心,像圣教徒那样虔诚,恭恭敬敬地向名家求教。本地的书画家更不待言,许多成了他的座上客。
  朱仲夫认为,作为一个书法家,既要具备崇高的艺德,又要具备高超的艺术技巧。在他的心目中,书法艺术既是“线”的艺术,又是“墨”的艺术。如果说“线”是“动”的,那么“墨”是“静”的;换言之,即“线”是“纵”的,那么“墨”是“横”的。因此,“线”要灵动,“墨”要有神韵。只有将两者完美结合起来,才称得上书法艺术。
  遵循这一艺术准则,朱仲夫在创作书法作品时,十分注意“线”与“墨”的运用,总是以娴熟的线条运用自如地把握理性形准与感性形准的关系,使自己的书法作品神韵表现重于形似追求,并在“线”与“墨”的结合上,尽量做到完美统一。故此,他在运笔与落墨过程中,较好地注意了快与慢、干与湿、局部与整体、“血”与“肉”、“骨”与“皮”之间的辩证关系,形成了创意与传统、写意与工整、方与圆、长与短、黑与白、浓与淡、枯与润、腴与瘦、粗与细、巧与拙、轻与重、疏与密、虚与实、有与无的鲜明对照。因而他的作品,看上去似行云流水,既轻灵飘逸,流畅欢快,又墨色相和,浑然一体。难怪近年他的一些作品被国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被海内外独具慧眼的人士所钟情和珍爱。
  前不久,笔者问及为何近年他要专攻“二王”时,朱仲夫笑眯眯地说,“‘二王’书法的结构是那样的疏密有致,字体是那样的俊秀优美,线条是那样的刚柔并济。而米芾、王铎等书家发挥了不少王羲之的东西,同时也摒弃了不少王羲之的东西。而今我们必须全面继承王羲之这份优秀遗产。”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朱仲夫才以全新的目光,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书历程,并作出痛苦抉择,沉浸和徜徉在王羲之的《寒切帖》、《十七帖》、《远宦帖》、《行穰帖》和《王献之鸭头丸帖》、《洛控赋帖》及《中秋帖》之中。
  余审视仲夫君所带几幅近作,既有“二王”的“形似”,更得“二王”的“神髓”。其用笔,中锋、侧锋兼顾,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落墨,干湿并用,相映成趣,各尽其妙。字体结构于平淡中见奇巧,章法布局于朴实无华中见妙处,可谓字字珠玑,帧帧妙构!


作者: shufazhan    时间: 2013-10-11 11:21




“网络书画展”第一门户网站以:“艺术,传播世界”!为发展创办理念,向全世界传播和弘扬书画艺术,将优秀的书画艺术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让更多关注书画艺术的爱好者、专业艺术收藏机构能够通过该平台全方位地了解当代名家,诚邀您的加入。咨询热线:400-158-1000  0512-65129996



“网络书画展”第一门户网站以:“艺术,传播世界”!为发展创办理念,向全世界传播和弘扬书画艺术,将优秀的书画艺术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让更多关注书画艺术的爱好者、专业艺术收藏机构能够通过该平台全方位地了解当代名家,诚邀您的加入。咨询热线:400-158-1000  0512-65129996


作者: shufazhan    时间: 2013-10-11 11:22
本帖最后由 shufazhan 于 2013-10-15 14:31 编辑




“网络书画展”第一门户网站以:“艺术,传播世界”!为发展创办理念,向全世界传播和弘扬书画艺术,将优秀的书画艺术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让更多关注书画艺术的爱好者、专业艺术收藏机构能够通过该平台全方位地了解当代名家,诚邀您的加入。咨询热线:400-158-1000  0512-65129996



“网络书画展”第一门户网站以:“艺术,传播世界”!为发展创办理念,向全世界传播和弘扬书画艺术,将优秀的书画艺术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让更多关注书画艺术的爱好者、专业艺术收藏机构能够通过该平台全方位地了解当代名家,诚邀您的加入。咨询热线:400-158-1000  0512-65129996

作者: shufazhan    时间: 2013-10-11 12:56
本帖最后由 shufazhan 于 2013-10-11 12:57 编辑



“网络书画展”第一门户网站以:“艺术,传播世界”!为发展创办理念,向全世界传播和弘扬书画艺术,将优秀的书画艺术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让更多关注书画艺术的爱好者、专业艺术收藏机构能够通过该平台全方位地了解当代名家,诚邀您的加入。咨询热线:400-158-1000  0512-65129996



“网络书画展”第一门户网站以:“艺术,传播世界”!为发展创办理念,向全世界传播和弘扬书画艺术,将优秀的书画艺术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让更多关注书画艺术的爱好者、专业艺术收藏机构能够通过该平台全方位地了解当代名家,诚邀您的加入。咨询热线:400-158-1000  0512-65129996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3-10-18 10:04
好作品!!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3-10-21 14:01
朱老师的作品劲挺中寓以平和,雄健中参以灵秀。
作者: lhd421    时间: 2013-10-23 11:16
老师的作品古朴而浑厚!  耐品!




欢迎光临 Discuz! Board1 (http://www.shuhua01.cn/upload/) Powered by Discuz! X3.1